斧劈皴


拼音:fǔ pī cūn

注音:ㄈㄨˇ ㄆ一 ㄘㄨㄣ

结构:斧(上下结构)劈(上下结构)皴(左右结构)

解释


词语解释:

中国画皴法的一种。谓用[.好工具]笔如斧削木。

引证解释:

⒈ 中国画皴法的一种。谓用笔如斧削木。

引明陈继儒《妮古录》卷三:“皴法:董原麻皮皴, 范宽雨点皴, 李将军小斧劈皴, 李唐大斧劈皴。”

网络解释:

斧劈皴

斧劈皴是唐李思训所创之勾斫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字义分解


读音:fǔ

斧fǔ(1)(名)(~子)砍竹、木等用的工具;头呈楔形。也叫斧头(·tou)。(2)(名)古代一种兵器。

读音:pī,pǐ[ pī ]

1. 用刀斧或强力破开:劈杀。劈刺。劈成两半。

2. 雷电击坏或击毙:天打雷劈。

3. 冲着,正对着:劈头盖脑。

4. 两个斜面合成的纵截面呈三角形的简单机械,刀、斧、楔子等各种切削工具的刃都属于这一类(亦称“尖劈”)。

读音:cūn

皴cūn(1)(名)(皮肤)因受冻而裂开:手~了。(2)(名)皮肤上积存的泥垢:一脖子~。(3)(名)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为了显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叫做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