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马髻


拼音:duò mǎ jì

注音:ㄉㄨㄛˋ ㄇㄚˇ ㄐ一ˋ

结构:堕(上下结构)马(独体结构)髻(上下结构)

解释


词语解释:

古代妇女的发髻式样。

引证解释:

⒈ 亦称“坠马髻”。古代妇女发髻名。

引《后汉书·五行志一》:“堕马髻者,作一边……始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都歙然,诸夏皆放效。”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西汉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说是亡国之兆。”

网络解释:

堕马髻

堕马髻,古代妇女的发髻式样。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寿,孙寿,梁冀妻。另有一说:发鬂松垂,象要坠落的样子。故又叫“坠马髻”。《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字义分解


读音:duò[ duò ]

1. 掉下来,坠落:堕落。堕地。堕马。堕胎。堕甑不顾(喻对已经过去的事,不作无益的惋惜)。

读音:mǎ

马mǎ(1)基本义:(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2)(形)大:~蜂|~勺。(3)(Mǎ)姓。

读音:jì

髻jì(名)梳在头顶上的发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