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


拼音:dà yàn tǎ

词性:名词

注音:ㄉㄚˋ 一ㄢˋ ㄊㄚˇ

结构:大(独体结构)雁(半包围结构)塔(左右结构)

解释


词语解释:

在陕西省西安市南和平门外慈恩寺内。公元652年,玄奘为贮藏印度取回的经像而建。原塔高五层,武则天时增为十层,后(好工具.)遭兵火,只存七层,高64米。为正方形楼阁式砖塔,气势雄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引证解释:

⒈ 在陕西省西安市城南大慈恩寺内。 唐永徽三年, 玄奘为贮藏从印度取回的经像而建。塔高五层。 武则天时重修,增高为十层,后经兵火,只存七层,高六十四米。历代曾屡加修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语词典:

位于西安市南的塔。塔四方形,共七层,砖造,气势雄伟,仿印度佛塔的制度,内藏佛教的经像,每层中心葬有舍利。

词语翻译

英语Giant Wild Goose Pagoda in Xi'an德语Große Wildganspagode法语Grande pagode de l'oie sauvage

网络解释:

大雁塔 (西安大慈恩寺佛塔)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字义分解


读音:dà,dài[ dà ]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5.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6.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7. 时间更远:大前年。

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读音:yàn

(名)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常见的有鸿雁。

读音:tǎ

塔dɑ〔圪塔〕同〔圪〕(ɡē·dɑ)不平滑。塔tǎ(1)(名)高耸的建筑物:灯~|~台。(2)(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