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马城


拼音:yáng mǎ chéng

注音:一ㄤˊ ㄇㄚˇ ㄔㄥˊ

结构:羊(独体结构)马(独体结构)城(左右结构)

解释


词语解释:

古时为防守御敌而.在城外筑的类似城圈的工事。

引证解释:

⒈ 古时为防守御敌而在城外筑的类似城圈的工事。

引《通典·兵五》:“於城外四面壕内,去城十步,更立小隔城,厚六尺,高五尺,仍立女墙,谓之羊马城。”
亦作“羊马垣”、“羊马墙”。 《旧五代史·梁书·朱珍传》:“既破羊马垣,遇雨班师。”
《宋史·刘錡传》:“錡传城筑羊马垣,穴垣为门。”
《明史·高名衡传》:“周王恭枵募民筑羊马墙,坚厚如高岸。”

国语词典:

在城外离城十步的壕沟内,更立小隔城,厚六尺,高五尺,仍立女墙,称为「羊马城」。

网络解释:

羊马城

羊马城,读音yánɡ mǎ chénɡ,汉语词汇,解释为御敌在城外筑的类似城圈的工事。

字义分解


读音:yáng,xiáng[ yáng ]

1. 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绵羊。黄羊。羚羊。羊羔。羊毫。羊肠线。羊肠小道。

2. 姓。

读音:mǎ

马mǎ(1)基本义:(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2)(形)大:~蜂|~勺。(3)(Mǎ)姓。

读音:chéng

城chéng(1)(名)城墙:~外|万里长~。(2)(名)城墙以内的地方:东~。(3)(名)城市(跟‘乡’相对):消灭~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