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绶鸟


拼音:tǔ shòu niǎo

注音:ㄊㄨˇ ㄕㄡˋ ㄋ一ㄠˇ

结构:吐(左右结构)绶(左右结构)鸟(独体结构)

解释


词语解释:

即吐hAo86.绶鸡。

引证解释:

⒈ 即吐绶鸡。参见“吐綬鸡”。

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吐綬鸟身大如鸐,五色,出巴东山中。毛色可爱,若天晴淑景,即吐綬,长一尺,须臾还吞之。”
唐刘禹锡《吐绶鸟词》:“越人偶见而奇之,因名吐綬江南知。”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一》:“鱼復县南山有鸟大如鴝鵒,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头颊似雉,有时吐物长数寸,丹采彪炳,形色类綬,因名为吐綬鸟。”
清屈大均《南海神祠古木绵花歌》:“收香一一立花鬚,吐綬纷纷饮花乳。”

字义分解


读音:tǔ,tù[ tǔ ]

1. 使东西从口里出来:吐痰。吞吐。吐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

2. 放出,露出:高粱吐穗。吐故纳新。

3. 说出:吐话。一吐为快。

读音:shòu

绶shòu(名)一种用来系官印或勋章等的彩色丝带。

读音:niǎo

鸟niǎo(名)脊椎动物的一纲;卵生;麻雀、燕、鹰、鸡、鸭等都属于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