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


拼音:bái lián jiào

注音:ㄅㄞˊ ㄌ一ㄢˊ ㄐ一ㄠˋ

结构:白(独体结构)莲(上下结构)教(左右结构)

造句

阉党,东林党,是国内一直兴风作浪的白莲教,亦或是关外蠢蠢欲动的女真?一场大爆炸,究竟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第一百二十五章,接入。

兀良台的预感十分的准备,就在他们大肆杀戮白莲教徒的时候,刘福通已经带人从后撵上,手一挥,一道紧绷的绳索分成两截,但见无数的山石从坡上滚滚而下。

白莲教获罪于天,自取灭亡,其顽梗可恶,其愚蠢可怜。

白莲教起义失败后,林清等人利用大饥荒,在华北农村轰轰烈烈地传播天理教。

原来不明白为何许多净宗史书讲到白莲教,后来看书时,才发现这与净土宗大有关联。

第二部分是关于武当山口头文学对白莲教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

而且,白莲教千多年来根深叶茂,良莠不齐。

这么浅显的道理不要说刘福通等人,就是普通的白莲教徒都知道。

平白莲教的时候,湖北一省就拉起了三十万团练。

大九湖历史悠久,自古称“巴山前哨”,是薛刚反唐屯粮练兵的基地和“刘体纯联明抗清”的盟誓地,白莲教、“黄马褂”起义都在此留下了历史遗迹。

解释


词语解释:

白莲教Báiliánjiào

(1) 中国民间宗教之一,源于南宋佛教的一个支系,崇奉弥勒佛,元明清三代在民间流行,农民起义军常借百莲教名义号召群众组织斗争

英White Lotus society,a secret sect prevailed in the Qing Dynasty

引证解释:

⒈ 假借“弥勒下生”的民间秘密宗教团体。盛行于元、明、清。教派名目繁多,教内等级森严。常被用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如元末红巾起义, 清嘉靖白莲教大起义等。

引《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原来萧芹是白莲教的头儿。”
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石韞玉﹞出为四川重庆守,白莲教之乱,三年戎马,极著劳绩。”
梁启超《新民说》十一:“﹝乾隆﹞五十八年詔天下,大索白莲教首领不获。官吏以搜捕‘教匪’为名,恣行暴虐,乱机满天下。”
老舍《四世同堂》五十:“白门是白莲教的支流。”

国语词典:

民间一种宗教。原为佛教一支,元代后渐渐搀杂大量他教成分,以致派别林立,超过百种。分布广,信徒众多,元、明、清曾发动民间动乱。

网络解释:

白莲教 (民间社群组织)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北宋时期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早期的白莲教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规定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它号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种半僧半俗的秘密团体。它的教义简单,经卷比较通俗易懂。为下层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组织人民反抗压迫的工具。在元、明两代,白莲教曾多次组织农民起义。流传到清初,又发展成为反清秘密组织,虽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镇压,但到了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大起义已发展成嘉庆年间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白莲教 (词语概念)

中国民间宗教之一,源于南宋佛教的一个支系,崇奉弥勒佛,元明清三代在民间流行,农民起义军常借白莲教名义号召群众组织斗争。

字义分解


读音:bái

白bái(1)(形)像霜、雪的颜色:~布|洁~。(2)(形)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3)(形)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空白:~开水。(4)(形)没有效果;徒然:~费力气。(5)(形)无代价;无报偿:~吃|~给。(6)(名)象征反动:~军|~区。(7)(动)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了他一眼。(8)姓。(9)(名)(字音或字形)错误:写~字|把字念~了。(10)(动)说明;陈述:表~。(11)(名)戏曲或歌剧中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对~。(12)(名)地方话:苏~。

读音:lián

莲lián(名)草木植物;坐在浅水中;花淡红或白色。地下茎叫藕;种子叫莲子;都可以吃。也叫荷、芙蓉、芙蕖(qú)。

读音:jiào,jiāo[ jiào ]

1. 指导,训诲: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2. 使,令:风能教船走。

3.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