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


拼音:bāng zi qiāng

注音:ㄅㄤ ㄗˇ ㄑ一ㄤ

结构:梆(左右结构)子(独体结构)腔(左右结构)

造句

看不够的上党戏,听不厌的梆子腔。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一声高亢有力的梆子腔后,主角并没有出场,而是幻化成舞台背景中的动画形象,以大屏幕的动画效果和舞台上的真人表演共同交代剧情走向。

发生在汉代长安的故事、梆子腔鼻祖的音韵,这两者之间似乎应该有地域上的天然联系,估计在西安演出时,此处定然会引起不小的共鸣。

粤剧的梆子腔源自西秦戏,大锣大鼓源自西秦戏,就连乐器的定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以西秦腔为标准弦。

在这里,能看到关公的圣像,能听到梆子腔的乐声,能品到家乡的陈醋,能喝到家乡的老酒。

同为梆子腔的鼻祖,蒲剧、秦腔一母同源,号称“姊妹花”。

“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山西农村土戏台上的这副描联,对三晋戏剧的繁荣程度作了如实写照。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豫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梆子腔系统。

解释


词语解释:

梆子腔bāngziqiāng

(1) 一种伴用梆子来加强节奏的唱腔

英the music of some local operas

(2) 以梆子腔演唱的几种地方戏曲,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的通称

英bangzi operas

引证解释:

⒈ 戏曲声腔。我国北方用硬木梆子作打击乐器以按节拍的剧种的统称。如秦腔(陕西梆子)、晋剧(山西梆子)、豫剧(河南梆子)以及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

引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咸丰以后,专重二簧,近则并重秦腔。秦腔者,即俗所谓梆子腔。”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一章:“在他闪着快乐的红眼睛、哼着梆子腔回来的路上,不等到家,他的收获物就剩不下多少了。”

国语词典:

一种地方戏曲腔调。因演唱时以梆子加强节奏,故称为「梆子腔」。起于陕西,盛行于我国北方。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词通俗易懂,使戏曲艺术更加群众化。

词语翻译

英语a general term for local operas in Shangxi, Henan, Hebei, Shandong etc, the music of such operas

网络解释:

梆子腔

梆子腔,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是现存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它们对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陕西的秦腔、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曹州梆子)、山东的莱芜梆子等,均属梆子腔。

字义分解


读音:bāng

1.打更等用的梆子。

2.用棍子等打;敲:奶奶拿起擀面杖要~他。~树上的红枣儿吃。

3.敲打木头的声音:~~~地使劲敲门。

读音:zǐ

子zǐ(1)(名)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女|~孙|~婚|~侄|父~|独生~。(2)(名)人的通称:男~|女~。(3)(名)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夫~|诸~百家。(4)(名)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类:~部|~书|经、史、~、集。(5)(代)古代指第二人称你:以~之矛;攻~之盾。(6)(名)(~儿)种子:瓜~儿|~实。(7)(名)(~儿)卵:鱼~|鸡~儿。(8)(形)幼小的;小的;嫩的:~猪|~城|~姜。(9)(动)(~儿)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枪~儿|棋~儿。(10)(名)(~儿)铜子儿;铜元:大~儿|小~儿|一个~儿。(11)(量)(~儿)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一~儿线|一~儿挂面。(12)姓。子zǐ(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子zǐ(名)地支的第一位。参看〔干支〕。子zi(1)名词后缀。加在名词性词素后:帽~|旗~|桌~|命根~。b)加在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素后:矮~|垫~|扣~|胖~|折~|坠~。(2)个别量词后缀:一下~|一伙~。

读音:qiāng

腔qiāng(1)(名)(~儿)动物身体中空的部分:~肠|口~|鼻~|胸~|腹~|满~热血|炉~儿。(2)(名)(~儿)话:开~|答~。(3)(名)(~儿)乐曲的调子:高~|花~|昆~|唱~。(4)(名)(~儿)说话的腔调:装~|拿~|南~北调|油~滑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