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逃之臣


拼音:bū táo zhī chén

词性:成语

注音:ㄅㄨ ㄊㄠˊ ㄓ ㄔㄣˊ

解释


词语解释:

逃亡的罪臣。

成语解释

逃亡的罪臣。

汉 荀悦《汉纪 成帝纪》:“以单于屈体称臣奉使朝贺,无有二心,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是贪一夫之得,而失一国之心。”

逋逃之臣作宾语;指逃犯。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

逋逃之臣

逋逃之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ū táo zhī chén,意思是逋逃: 1.逃亡;流亡。 2.逃亡的罪人;流亡者。 3.谓藏纳。指逃亡的罪臣。

字义分解


读音:bū

逋bū(1)(动)〈书〉逃亡:~逃。 (2)(动)〈书〉拖欠;拖延:~欠。

读音:táo

逃táo(1)(动)逃跑;逃走:~奔|~窜。(2)(动)逃避:~税|~学。

读音:zhī[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chén

臣chén(1)(名)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也包括百姓:君~。(2)(名)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