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àn kě tì fǒu
词性:成语
注音:ㄒ一ㄢˋ ㄎㄜˇ ㄊ一ˋ ㄈㄡˇ
造句
创刊弁言中更宣布要“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献可替否,扬正抑邪”。
而献可替否,靡闻姚、宋之言;妒贤害功,但有甫、忠之奏。
古人有“献可替否”之说,这里就“献”出一些难道,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关注。
真正的言官都是献可替否的、敢于非议君王所为的,那种名为批评实为献媚的做法,自古以来是被视为“妾妇之道”的。
体极建元,与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赖我远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协力,献可替否之助也!诞告多方,体予至意!此旨下后,又仿中夏建元的体例,定为中统元年。
献可替否,意思是用可行的去替代不该做的。
以百口百心之谗谄,蔽两目两耳之聪明,苟非铁肠石心,安得不惑?而献可替否,靡闻姚、宋之言;妒贤害功,但有甫、忠之奏。
“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
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
解释
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谓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hAo86.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⒈ 亦省作“献替”、“献可”。
引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前蜀贯休《行路难》诗:“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
《明史·刘宗周传》:“今日当……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予言官。”
汉蔡邕《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议为名,职以身为贵,智浅谋漏,无所献替。”
晋陆云《言事者启使复校诸官财用启》:“臣备位大臣,职在献可,苟有管见,敢不尽规。”
孙中山《建国方略·民权初步》:“报告当用简单明白之言辞,有时须陈己见者,则统结以献替之语。”
臣子建议可以施行的方案,废止不可行的。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泛指臣子向君王劝善规过,建议兴革。《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也作「献替可否」。
献:进;替:废。指劝善归过,提出兴革的建议。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胡广传》:“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献可替不
献可替否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查看更多
字义分解
献xiàn(1)(动)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宝|~策|借花~佛|~技|~计|~礼|~花。(2)(动)表现给人看:~媚|~殷勤。
可读音:kě,kè[ kě ]1. 允许:许可。认可。宁可。
2. 能够: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
3. 值得,认为: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
4. 适合:可身。可口。可体。
5. 尽,满:可劲儿干。
6. 大约: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头”。
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8. 表示强调:他可好了。
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
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可同意?
11. 姓。
替读音:tì替tì(1)(介)代替。(2)(介)为(wèi)。(3)(形)〈书〉衰败。
否读音:fǒu,pǐ[ fǒu ]1. 表示不同意,不认可:否定。
2. 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可否?。
3. 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否则。学则正,否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