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ǎ tú miè guó
词性:成语
注音:ㄐ一ㄚˇ ㄊㄨˊ ㄇ一ㄝˋ ㄍㄨㄛˊ
造句
身居伯父家,无论条件怎样优越,都不免有一种假途灭虢之感。
帝国主义者惯于用假途灭虢之计,侵占别国领土,建立殖民地。
大汉历初平元年夏,术密谒其兄绍,劝其行假途灭虢之计,谋取冀州,绍阴然之。
堂哥,这分明是嵩山派假途灭虢之计!
公孙攻打冀州甚急,趁主公未和韩馥撕破脸,将军可诈称引兵救助,以便就中取事,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
今叶飘零收吕布在前,拜孔明于后,乃图北伐之计,他日假途灭虢,君侯不可不防也。
听说这事时,那位圣人正在看三国演义,刚看到周瑜要托名取川,实取荆州的章节,当即仿佛武乡侯附身:“堂哥,这分明是嵩山派假途灭虢之计!”。
秦国不向西周借道,是因为西周紧邻周天子所在,借道西周而对韩国发动战争,他惟恐天下诸侯指责秦国有假途灭虢之嫌,以伐韩为名而窥伺周之九鼎。
这是一个假途灭虢的方法。
他用了假途灭虢的计策打败了敌人。
解释
⒈ 《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在灭虢后的回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后以“假途灭虢”泛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行灭亡对方之实的计谋。 《三国演义》第五六回:“玄德又问如何。
引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明杨慎《滇载记》:“杀虎子而还喂其虎母,分狙栗而自诈其狙公,假途灭虢,献璧吞虞,金印玉书,乃为钓鱼之香饵。”
春秋时,晋国向虞国借路,以攻打虢国。灭虢之后,回师途中,亦灭虞国。见《左传.僖公五年》。后以假途灭虢代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灭亡对方之实的计谋。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假道灭虢
假途灭虢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家。
查看更多
字义分解
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
2. 借用,利用:假借。假货。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公济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3. 〔假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假假”,草书称“平假假”。
4.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假设。假使。假令。假如。假若。
途读音:tú途tú(名)路;道路:旅~。
灭读音:miè灭miè(1)(动)熄灭:火~了|灯~了。(2)(动)使熄灭:~灯|沙土可以~火。(3)(动)淹没:~顶。(4)(动)消灭;灭亡:自生自~|物质~。(5)(动)使不存在;使消灭:~蝇|长自己志气;~敌人威风。
虢读音:guó虢guó(1)(名)周代诸侯国名。虢在今陕西宝鸡东;后迁到河南陕县东南。东虢在今河南郑州西北。(2)(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