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牍


拼音:wén dú

注音:ㄨㄣˊ ㄉㄨˊ

结构:文(独体结构)牍(左右结构)

造句

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

每届新当选的地方议会议员发誓他们将免除文牍主义,但无人成功。

太平军烧毁湘军水师战船百余艘,冲上曾国藩座船,杀死他的管驾、监印等官,尽获其文牍。

一切繁文缛节、枝枝蔓蔓,都是战斗力的大敌;一切繁琐哲学、文牍主义,都是高效益的障碍。

放下书中的文牍,陈筱涵面带喜色。

他作为北洋学堂首席科学官,需要负责指导手下十几名科学官的工作,处理很多日常的文牍报告。

规范是科学的规范,不是文牍主义,不是繁琐哲学。

自世界银行开展这项研究以来,全球的商人都感到繁重的文牍束缚有所松动。

不好意思,前天梁启超梁卓如看完你写的传记后就把老夫的书信和文牍要去,他也要为老夫做传。

于式枚原是兵部主事,才华出众,李鸿章亲自条陈为北洋差遣,有关奉章文牍多出其手,他生性耿介,宽和待人,在总督府人缘极好,李经方不好驳他的面子。

解释


词语解释:

文牍wéndú

(1) 指公文书信等

英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

(2) 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

英secretary

引证解释:

⒈ 公文案牍。

引宋苏轼《上初即位论治道》之二:“而尚书诸曹,文牘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
元迺贤《赠张直言南归》诗:“文牘日冗繁,民力愈疲竭。”
清唐甄《潜书·权实》:“令不行者,文牘牓諭,充实衢宇,民若罔闻,吏委如遗。”
沙汀《医生》:“面色白净,胡髭浓黑,外表活像一个办理文牍的师爷。”

⒉ 指在官府或其他团体草拟文稿的人。

引郭沫若《黑猫》:“我们一些在省城或府城里读书的人便做了文牍。”
骆宾基《一九四四年的事件》:“袁大德的老家是河北省的保定府 ……从前在原籍那个县份的某个乡村小学里作文牍。”

国语词典:

公文书札的总称。

网络解释:

文牍

基本解释1.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指公文书信等2. [secretary]∶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3村名,该行政村隶属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

字义分解


读音:wén

文wén(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2)(名)文章;作品:美~。(3)(名)文言:半~半白。(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7)(形)柔和;不猛烈:~雅|~火。(8)(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9)(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名)关于读书人的:~人。(量)一~不值。姓。

读音:dú

牍dú(1)(名)古代写字用的木简。(2)(名)文件;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