诔辞


拼音:lěi cí

注音:ㄌㄟˇ ㄘˊ

结构:诔(左右结构)辞(左右结构)

解释


词语解释:

亦作'诔词'。
即诔文。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誄词”。即诔文。参见“誄文”。

引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誄辞、哀辞、祭文,亦一类也,皆生者悼惜死者之情,随作者起义而已。”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誄词所云‘ 云俱、几道,白骨同归’者,谓豫瞻致命,二子皆从死也。”
清郑燮《挽老师鄂太傅》诗之四:“人间五福於今备,合演《洪畴》作誄辞。”
《文心雕龙·诔碑》“其详(一作词)靡闻” 范文澜注:“其誄词世无传者,故曰其词靡闻。”

国语词典:

志哀文字。初为表扬死者德行,以定谥号,后发展为无谥号的志哀文字。大多叙世业,以四言为句。

网络解释:

诔辞

诔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ěi cí,亦作“ 诔词 ”,志哀文字,初为表扬死者德行,以定谥号,後发展为无谥号的志哀文字,大多叙世业,以四言为句。出自《柳南随笔》。

字义分解


读音:lěi

诔lěi(1)(动)古时叙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2)(名)哀悼的文章。

读音:cí

辞cí(1)(名)优美的语言:~令。(2)(名)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楚~。(3)(动)告别:~行。(4)(动)不接受;请求离去:~职。(5)(动)躲避、推托:万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