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痹


拼音:tòng bì

注音:ㄊㄨㄥˋ ㄅ一ˋ

结构:痛(半包围结构)痹(半包围结构)

造句

目的观察痛痹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一名腰痛痹证病患经西医诊断为骨刺合并椎间狭窄导致的坐骨神经痛病案,西医建议病人开刀作为最好治疗方式,而未果。

目的:观察针灸临床中采用温针治疗膝关节疼痛中医辨证分型为痛痹一型的治疗效果。

经补肾活血法拟方制得的痛痹颗粒是江苏省中医院风湿科的经验方,临床上该方主要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并取得良效。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刺激量对痛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

结论痛痹方有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织病理改变的作用。

目的观察痛痹颗粒抗衰老作用。

慢性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或“腰背肌筋膜炎”在中医学中属腰痛,痹证范畴。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瑶医认为千斤拔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慢性肾炎、支气管炎以及妇女带下等症。

解释


词语解释:

1.病名。中医指以疼痛剧烈(好工具.)为主症的痹症。

引证解释:

⒈ 病名。中医指以疼痛剧烈为主症的痹症。

引《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张介宾注:“阴寒之气,客於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总括》“风胜行痹寒痹痛”注:“寒邪胜者,其痛甚苦,故曰痛痹。”

网络解释:

痛痹 科普中国

痛痹,病名。据文献记载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以关节疼痛为主证的痹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故痛痹又称寒痹。《金匮翼·痹证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其二指痛风。虞抟谓:“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痛痹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合邪而以寒邪为主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痛痹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如增生性脊柱炎、颈椎病、跟骨骨刺、大骨节病等)、周围血管病变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指端动脉痉挛症等病,在其病程中均可出现类似痛痹的临床表现。

字义分解


读音:tòng

痛tòng(1)(形)悲伤:~心。(2)(形)尽情地;深切地;彻底的:~快。(3)(形)疼痛。

读音:bì

痹bì(名)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