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á shū
注音:ㄆㄚˊ ㄕㄨ
结构:爬(半包围结构)梳(左右结构)
造句
看过书稿之后,感到作品既有大势与大略上的钩玄提要,又有小局与小谋上的爬梳剔抉,史料详切、内蕴丰盈。
美学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命活动中分析审美要素,从浩如烟海的器物与中爬梳审美的蛛丝马迹,确是一桩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国美学研究便无以深化,永远只能处于前科学阶段。
文章第一要务是溯源,爬梳嘲戏行为或谐谑情趣在诗歌中的发展脉络。
本论文爬梳文献,从文学、文化两方面入手,对史籍中的这类家臣形象进行探讨,分析其形象塑造的异同。
研究历史的后人只得在亲历历史的人物留下的文献中爬梳剔抉,冀以部分还原、复现历史。
察其史论研究,难在不厌繁细,爬梳史料,不做无根之谈,以新材料论新问题。
第一章详细爬梳了精神分析文论在新时期的译介传播情况。
古今中外的学者,绝不仅仅在书斋爬梳文字,皓首穷经,他们历来重视游历以增见闻,以证载籍。
高喊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已有年矣,却鲜见对传统文化的爬梳剔抉,如今再次暴露了这一痼疾。
淳熙间,建安布衣蔡元定著《律吕新书》,朱熹称其超然远览,奋其独见,爬梳剔抉,参互考寻,推原本根,比次条理,管括机要,阐究精微。
解释
抓搔梳理。
谓整治繁乱而使之有条理。
⒈ 抓搔梳理。
引宋陆游《行东山下至南岩》诗:“坐觉尘襟真一洗,正如头垢得爬梳。”
⒉ 谓整治繁乱而使之有条理。
引唐韩愈《送郑尚书序》:“蜂屯蚁杂,不可爬梳。”
宋苏轼《次韵子由送蒋夔赴代州学官》:“代北诸生渐狂简,牀头杂説为爬梳。”
清恽敬《答吴白厂书》:“敬回县后,诸事如蝟毛,不可爬梳。”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尚书易解>序》:“先儒所称詰詘聱牙号为不易读者,得君爬梳而整比之,庶几乎人人可读矣。”
爬搔梳栉,整理纷乱的事物。唐.韩愈〈送郑尚书序〉:「蜂屯蚁杂,不可爬梳。」也作「爬栉」。
字义分解
爬pá(1)(动)昆虫、爬行动物等行动;人用手脚着地向前移动:~行。(2)(动)抓着东西往上去;攀登:~竿|~蔓。
梳读音:shū梳shū(1)本义:(名)(~子、~儿)整理头发、胡子的用具:(名)(~子、~儿)整理头发、胡子的用具(2)(动)用梳子整理(须、发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