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


拼音:mán yí

注音:ㄇㄢˊ 一ˊ

结构:蛮(上下结构)夷(独体结构)

造句

这个成为民族的人群是什么呢?不要徒然地自欺欺人:这是奴隶的奴隶。在俄国,一个人既不懂得文化生活的高尚享受,也不懂的野蛮人完全而粗犷的自由,也不懂得蛮夷的独立和不负责任。德鲁日尼科夫。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那时候的中原人自称为礼仪之邦,把周边经济落后的民族称之为蛮夷,说他们“披发左衽”、“披发文身”,坚决与他们划清界限,叫做“华夷之辨”。

出于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地位,大隋帝国从建国之初便派重兵固守此处,可西荒胡人部落以及蛮夷部落兵强马壮,以往将领过不了多久便尽皆城破人亡。

怎奈蛮夷人数占了绝对的优势,被撕开的口子很快就补合上了来。

明光宗想起昨天他亲拨内帑存银一百万两,赐予辽东将士,到了王森眼里就是圣天子登基,将士效力,那些蛮夷自然要望风而遁了。

泱泱大国,亿兆黎民,戴甲控弦着数百万计,却让俄罗斯这蛮夷之地的化外之民占据我大好河山,真让人扼腕痛惜,五内如焚。

中国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责任,而蛮夷则有向慕中华,定期朝贡的义务。

檀渊之盟,始有中国赐给蛮夷岁币一说,靖康之后,更有中原王朝称臣称侄以致杀功臣求和的先例,种种耻辱,千年之下,仍让人扼腕长叹。

宋代的渝州处于蛮夷环绕之下,民族冲突与斗争不断。

解释


词语解释:

蛮夷mányí

(1) 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例来蛮夷间。——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例为降虏于蛮夷。——《(好工具.)汉书·李广苏建传》例北蛮夷之鄙人。——《战国策·燕策》英the marns-name for aboriginal tribes 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蛮彝”。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

引《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羣。”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总论》:“蜀地僻陋有蛮彝风。”
欧榘甲《新广东》五:“况南方自古以为蛮夷,然其地温暖,万物繁生,觅食甚易。”

国语词典:

汉族对外族四夷的称呼。

网络解释:

蛮夷

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

字义分解


读音:mán

蛮mán(1)(形)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不讲理。(2)(名)我国古代称南方的民族。(3)(副)〈方〉很;挺:~好。

读音:yí

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