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


拼音:fān zhèn

注音:ㄈㄢ ㄓㄣˋ

结构:藩(上下结构)镇(左右结构)

造句

为了这样的想法,萧剑秋一直都很努力,对所有的人,不管是地位尊卑的将相藩镇,还是落魄不羁的江湖游侠,他都非常的彬彬有礼。

唐代中叶,藩镇割据的现象十分严重。

不也履险如夷吗?敬翔道陛下当年为一路藩镇,事事都要冒险求成,现在已奄有天下,应该以稳固为重,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况陛下万金之躯。

践祚后,削夺藩镇兵权,但也无法撼动夏州人世袭制度,只能“许之世袭”,循此逻辑,夏州,经由几代人的时间,一直成长为大宋时期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国。

今诸郡守倅必坐银校椅,此藩镇所用之物,今改为太师样,非古制也。

好吧,虽说根据黄巢入关之中,这些关中兵将们,连望风而降都谈不上,可谓传檄而定,但总的来说,这些濒临忠诚警戒值得藩镇,比上不足,比下还是有余的。

而此时九州各地的藩镇诸国却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或世袭传承偏安一方,或东伐西讨欲满足自己无止尽的贪欲,更有甚者自封为帝虎视神州。

那个时期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礼废乐崩,伦常败坏。

徐泗戍卒擅自回归,势必造反叛乱,虽然没有皇上的敕令对他们进行诛讨,藩镇大臣应当因事制宜。

,以宋人的观点,乃安史之乱以后出现的藩镇割据自雄;但从幕府制度的意义上,它是渊源有自,并非唐代的新发明。

解释


词语解释:

亦称方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引证解释:

⒈ 地方方面长官。

引《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张子云﹞今虽临荒域,不能参与本朝,亦国家之藩镇,足下之外援也。”
清昭槤《啸亭杂录·论三逆》:“命吴三桂 ……等世守边圉,以为藩镇。”

⒉ 藩卫镇抚。

引《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愿陛下简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将,藩镇方外,公卿尚书,务脩仁化。”

⒊ 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都督府, 睿宗时设节度大使, 玄宗时又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

国语词典:

唐代在边陲各地设置节度使,镇守土地,抵御外侮,称为「藩镇」。

网络解释:

藩镇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字义分解


读音:fān

藩fān(1)(名)篱笆:~篱。(2)(名)屏障。(3)(名)封建王朝的属国或属地:~邦。

读音:zhèn

镇zhèn(1)(动)压;抑制:~纸|~痛。(2)(动)安定。(3)(动)用武力维持安定:~守|坐~。(4)(名)镇守的地方。(5)(名)行政区划单位;一般由县一级领导。(6)(名)较大的市集。(7)(动)把食物、饮料等同冰块放在一起或放在冷水里使凉:冰~汽水。(8)(Zhèn)姓。镇zhèn(1)〈书〉(2)(副)时常:十年~相随。(3)(形)表示整个的一段时间:~日(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