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àng shū
注音:ㄕㄤˋ ㄕㄨ
结构:尚(上下结构)书(独体结构)
造句
《尚书》定位是“诗言志”,而孔子则断言“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观群怨”,载道、济世、传家。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出自: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抬头。俯:低头。对天、对人、对己都无愧。
本报讯日前,明代著名三尚书之一的惠州人叶梦熊墓在惠州西湖边被重新寻出,惠州市有关部门在制定西湖规划中,已有了修复叶梦熊墓的具体规划。
南京尚书范济世、张朴,总督、尚书黄运泰、郭尚友、李从心,巡抚、尚书李精白等。
不过今年宝鋆却是格外的忙碌,户部尚书沈桂芬去职,满尚书桂清人品端正是端正,但部务上头,一来能力有限,二来也要兼办内务府的差事,必然的不可能总揽全局。
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屋壁中又发现了用古籀文书写的古文《尚书》十六篇,此十六篇晋永嘉之乱后亡佚。
当时,陈泰作为尚书,也去参加这次谒陵。
玉徽王朝惠帝广武三年,七月十九,原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承恩伯费无极,上劝进表,朝野震动。
遵彦即命德林制《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
郭宗熙曾出任溥仪满洲国尚书府第一任大臣。
解释
尚书Shàngshū
(1)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英Shang Shu尚书shàngshū
(1)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
例[.好工具]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例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英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2) 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例兵部尚书英minist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⒈ 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代始分六部, 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隋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代相沿不改。
《书经》的别名。参见「书经」条。
字义分解
1. 还(
),仍然:尚小。尚未。尚不可知。2. 尊崇,注重:尚武。尚贤(a.崇尚贤人;b.《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
3. 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风尚。时尚。
4. 矜夸,自负:自尚其功。
5. 古,久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6. 庶几,差不多: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之意)。
7. 姓。
书读音:shū书shū(1)本义:(动)写字;记录;书写:(动)写字;记录;书写(2)(名)字体:隶~。(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4)(名)书信:家~。(5)(名)文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