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ú zi
词性:名词
注音:ㄏㄨˊ ㄗˇ
结构:胡(左右结构)子(独体结构)
造句
屡遭失败的田大胡子,领着残兵败将盘踞在卧龙岭,企图凭险顽抗。
吴爷爷长着一团乱蓬蓬的大胡子。
做工作一定先分清轻重缓急,有序进行,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轻重倒置。
凡事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轻重,反而会得治丝而棼,一团混乱。
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个轻重缓急,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干工作若没有计划,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起来十分辛苦忙碌,但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导演是一位长着浓密络腮胡子的中年人。
工作头绪很多的时候,一定要分个轻重缓急,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他下巴上浓密的络腮胡子看来已有好久没刮了,活像一把用棕毛串成的板刷。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西部大概有五六支球队一直为西部第一的宝座激励的争夺着,也总有一件事情比古登的山羊胡子更值得我去关注。
解释
胡子húzi
(1) 人脸上,通常指成年男子脸上的下巴、嘴唇和邻近部位的胡须
英beard;moustache;whisker(2) 〈方〉胡匪
英bandit⒈ 多须的人。
引唐姚合《嘲胡子小男》诗:“明明復夜夜,胡子即成翁。”
《太平广记》卷二五五引唐韩琬《御史台记·邵景》:“景嵩状貌类胡, 景鼻高而嵩鬚多,同时服朱紱,对立於庭。 鏗独帘中窃窥而咏曰:‘一双胡子著緋袍,一箇鬚多一鼻高。’”
《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小衙内双手扯住朱仝长髯説道:‘我只要这胡子抱!’”
王国维《西胡续考》:“自唐以来皆呼多鬚或深目高鼻者为胡或胡子,此二语至今犹存,世人呼鬚及多鬚之人皆曰胡子。俗又製‘鬍’字以代之。”
⒉ 指胡人奴仆。
⒊ 方言。土匪。
引许地山《危巢坠简·春桃》:“不料那畜生翻了脸,楞说我是胡子,要枪毙我。”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今年元茂闹胡子,家里吃的、穿的、铺的、盖的都抢个溜光。”
梁斌《播火记》十:“冯老兰把脖子一拧,说:‘那可不行,一入山林就成了胡子。’”
1. 指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毛。 清洪昇《长生殿·驿备》:“女人的鬍子,那里有生在嘴上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见那客人生的一张圆白脸儿,八字鬍子,好生面善。”
曹禺《日出》第二幕:“﹝胡四﹞嘴边上有两条极细的小胡子,偶而笑起来那样地诱惑。”
⒋ 代称多须之人。
引《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小衙内双手扯住朱仝长髯,説道:‘我只要这鬍子抱。’”
⒌ 东北一带老百姓对土匪的称呼。参见“鬍匪”。
引张天翼《路》:“昌大爷是带了他那五百个民团出来的,后来跑进来一些学生,胡子兵,老百姓。”
刘白羽《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闹年成》:“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给国民党特务、胡子杀死了,我亲自给他下了葬。”
旧时东北各省对土匪的称呼。
如:「他们庄子里最近胡子闹得很厉害!」
字义分解
胡hú(1)(名)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人。(2)(形)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琴|~桃|~椒。(3)姓。(4)(副)表示随意乱来:~闹|~说。(5)(代)〈书〉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6)(名)胡子:~须。
子读音:zǐ子zǐ(1)(名)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女|~孙|~婚|~侄|父~|独生~。(2)(名)人的通称:男~|女~。(3)(名)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夫~|诸~百家。(4)(名)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类:~部|~书|经、史、~、集。(5)(代)古代指第二人称你:以~之矛;攻~之盾。(6)(名)(~儿)种子:瓜~儿|~实。(7)(名)(~儿)卵:鱼~|鸡~儿。(8)(形)幼小的;小的;嫩的:~猪|~城|~姜。(9)(动)(~儿)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枪~儿|棋~儿。(10)(名)(~儿)铜子儿;铜元:大~儿|小~儿|一个~儿。(11)(量)(~儿)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一~儿线|一~儿挂面。(12)姓。子zǐ(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子zǐ(名)地支的第一位。参看〔干支〕。子zi(1)名词后缀。加在名词性词素后:帽~|旗~|桌~|命根~。b)加在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素后:矮~|垫~|扣~|胖~|折~|坠~。(2)个别量词后缀:一下~|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