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


拼音:yù zhōu

注音:ㄩˋ ㄓㄡ

结构:豫(左右结构)州(独体结构)

造句

阔论高谈,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

来的三人便是豫州崇阳派的天阶高手。

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

,豫州颍川郡人;本名徐福;自幼好剑击,早年因在家乡闯祸,化名单福,从此折节向学,遍访名师。

冀州韩馥多疑怯弱,豫州孔伷夸夸其谈,兖州刘岱贪婪狭隘。

生蒲州,辅豫州,保荆州,鼎峙西南,掌底江山归统驭。

虽然说自从战事频繁的几年前就来到平舆城,在豫州扎根,且很少参战。

复旦研究人员在市文物处的帮助下,再次挖开了曹四孤堆附属墓,即豫州刺史曹水墓,结果一无所得,空手而回。

高祖自豫州北幸鄴,后虑还见治检,弥怀危怖,骤令阉人托参起居,皆赐之衣裳,殷勤托寄,勿使漏泄。

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

解释


词语解释:

1.古九州之一。 2.汉以来所设置的州名。初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东汉治所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国魏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亦伸缩不常。东晋﹑南朝时(.好工具)治所最北在悬瓠城(今河南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黄冈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今江苏﹑安徽长江以西,安徽省望江县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经常只辖有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北魏治所在悬瓠城。隋大业初因改洛州为豫州(后即改河南郡),乃先后改此为溱州﹑蔡州。地处中原冲要,为东晋﹑南北朝时战争重地。

引证解释:

⒈ 古九州之一。

引《书·禹贡》:“荆河惟豫州。”
《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

⒉ 汉以来所设置的州名。初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淮河以北、 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 东汉治所在谯 (今安徽省亳州市 ), 三国魏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亦伸缩不常。 东晋、南朝时治所最北在悬瓠城 (今河南汝南 ),最南在邾城 (今湖北黄冈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今江苏、安徽长江以西, 安徽省望江县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经常只辖有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地区。 北魏治所在悬瓠城。隋大业初因改洛州为豫州 (后即改河南郡 ),乃先后改此为溱州、蔡州。地处中原冲要,为东晋、南北朝时战争重地。

国语词典:

地名。古九州之一,包括今河南及山东旧曹州、湖北旧襄阳、郧阳等地。

网络解释:

豫州

豫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指的是汉史籍《禹贡》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豫”。史载: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潴。导菏泽,被孟潴。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纻, 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夏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以河南为中心,东接山东、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临湖北,历史上曾数度达到鼎盛时期,长期位居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字义分解


读音:yù

豫yù(1)(形)〈书〉欢喜;快乐:面有不~之色。(2)(形)〈书〉安适:逸~亡身。豫yù同“预”。豫yù(名)河南别称。

读音:zhōu

州zhōu(1)(名)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县|苏~|广~。(2)(名)指自治州:朝鲜族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