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师


拼音:shú shī

注音:ㄕㄨˊ ㄕ

结构:塾(上下结构)师(左右结构)

造句

余乃本村塾师,姓郭名田仁,其余都是小人家眷,本欲往山上逃难,不意冲撞了大驾,万请恕罪。

曾祖深谙军中黑幕,不愿祖父再蹈覆辙,于是聘请塾师,让祖父习文。

下午,黎元方的两个兄长元安和吴哲回来的比往常早些,他们是向塾师请了假的,还有两天就要考县试了,须好好整合一下这几年的所学才是。

塾师阶层也逐渐消退,由学堂教员代之,从而开始了近代中国教育职业群体的转换。

谋馆如鼠,得馆如虎,鄙主人而薄弟子者,塾师之无耻也。卖药如仙,用药如颠,贼人命而诿天数者,医师之无耻也。觅地如瞽,谈地如舞,矜异传而谤同道者,地师之无耻也。

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

王塾师没好气的说“我管教女儿,与你何干?你在这里作甚?难不成想坏了我家女儿贞节么?”。

塾师以笔法谈作文,如匠人以规矩谈美术。

担任山村私塾塾师的这几年里,苏醒并不曾收过学生家里半分银钱。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

解释


词语解释:

塾师shúshī

(1) 私塾的教师

英a teacher in a private school

引证解释:

⒈ 旧时私塾的教师。

引《红楼梦》第十八回:“前日贾政闻塾师赞他尽有才情,故於游园时聊一试之。”
清龚自珍《跋某帖后》:“回忆幼时晴牕弄墨一种光景,何不乞之塾师,早早学此?”
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前清时代,一个塾师能够不查他的秘本,空手点完了《四书》,在乡下就要算一位大学者,这似乎有些可笑,但是很有道理的。”
沙汀《涓埃集·闯关》:“他开始注意倾听余明有系统的报告;但是他的心情,却象一个监视学生背诵的塾师。”

国语词典:

旧日私塾中的教师。

网络解释:

塾师

历代塾师大部分来自那些读书不多、没有条件参加科举,或参加科举屡遭失败的读书人。他们用所获知识谋生,叫“舌耕”,被社会公认是一种清白而崇高的职业。另一部分是获得一定功名,但未能进入官场,或已做官而被革、被罢,或自行退出官场,或退休回乡的读书人。他们或因生活无着落,自食其力;或以推广教化、诱掖后进为己任;其他还有洁身自好,不图仕进的人;因改朝换代,入元、入清不仕的人;以传授学术思想,延绵道统为己任的人等等。

字义分解


读音:shú

塾shú(名)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读音:shī[ shī ]

1. 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hào)为人师。

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

3. 效法:师法古人。

4. 榜样:师范。

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师弟。师妹。

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师。禅师。

7. 军队:会师。出师。

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师长。师座。

9. 一国的首都:京师。

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