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拼音:chūn jié

词性:名词

注音:ㄔㄨㄣ ㄐ一ㄝˊ

结构:春(上下结构)节(上下结构)

造句

春节前夕,政府拨出专款救济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

寒假期间,少年宫天天开放,但春节除外。

春节前,爸爸带我到乡下看望爷爷奶奶。

春节期间,家里来来往往的客人很多,可谓门庭若市。

春节期间,我们去乡下看望了爷爷奶奶。

春节前夕,县城里车水马龙,一片繁忙的景象。

春节前夕,商店里的肉类和水果销量倍增。

参加春节联欢会的,有很多才华出众的艺术家。

一家三代人团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过春节。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欢聚在一起互相拜年。

解释


词语解释:

春节chūnjié

(1)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盛(好工具.)大节日

英the Spring Festival

(2) 春季

英spring

引证解释:

⒈ 犹春季。

引《后汉书·杨震传》:“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
南朝梁元帝《春日》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协<苦雨>》:“有弇兴春节,愁霖贯秋序。”

⒉ 节名。古指立春。今指农历正月初一。

引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王起》:“既遇春节,难阻良游,三五人自为宴乐,并无所禁。”
宋文天祥《狱中》诗:“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火线春节夜》:“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谁会想到这一天就是春节呢。”

国语词典:

传统节庆之一。旧时指立春,民国以来指农历正月初一。

网络解释:

春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字义分解


读音:chūn

春chūn(1)(名)春季;一年的第一季。(2)(名)男女情欲:~情。(3)(名)姓。

读音:jié,jiē[ jié ]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3.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节气。节令。

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节日。

6. 礼度:礼节。

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节奏。节拍。节律。

8. 操守:节操。晚节。变节。高风亮节(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9. 省减,限制:节省。节制。开源节流。

10. 略去,简略:节选。节录。

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节。使节。

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