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褐


拼音:duǎn hè

注音:ㄉㄨㄢˇ ㄏㄜˋ

结构:短(左右结构)褐(左右结构)

造句

墨家不仅是个学派,也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教派,他们吃藜藿之羹,穿短褐之衣,脚上则是麻或布作的鞋子,甚或是赤足,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瞧人家,只埋头给子弟挣学费,就从来不跟什么“石油”、“金融”之类攀比,即韩非子所说的“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也。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

但凡你有灵,求你睁开眼,看看我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短褐穿结的家庭。

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

但是当姜舞走进秋水巷的时候,却发现巷子的人竟然比白天还要多,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短褐穿结的汉子,一个个都凶神恶煞的,衣服下面微微鼓起,一看就知道藏着家伙。

今有人舍其文轩,邻有弊举,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谓何若人也?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 

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

复赛中,他拿到“短褐穿结”一词,只知道“短褐”一词的他凭借着对词语释义的理解,推敲出整个成语的写法。

解释


词语解释:

短褐duǎnhè

(1) 古代平民穿的粗布短衣

例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墨子·公输》英coarse cloth jacket

引证解释:

⒈ 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

引《墨子·非乐上》:“昔者齐康公,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
孙诒让间诂:“短褐,即裋褐之借字。”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簞瓢屡空,晏如也。”
逯钦立注:“短褐,粗布短衣。”
《荀子·大略》“衣则竖褐不完” 唐杨倞注:“竖褐,僮竖之褐,亦短褐也。”
明杨士奇《汉江夜泛》诗:“短褐不掩脛,嵗暮多苦寒。”
清方文《将去彭城留别魏少尹》诗:“短褐尚不完,敢作狐貉想?”

⒉ 指地位卑下的人。

引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国语词典:

贫贱者所穿,以粗布裁制的衣服。

网络解释:

短褐

[拼音]duǎn hè[含义]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的衣着。[拼音] shù hè[含义] 汉服的一种,是对古代寻常百姓所穿的一种服装的称呼,又称“竖褐”、“裋褐”。[特征] 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

字义分解


读音:duǎn

短duǎn(1)本义:(形)两端之间距离小。(2)(动)缺少;欠:理~。(3)(名)缺点:取长补~。

读音:hè

褐hè(1)(名)〈书〉粗布或粗布衣服:短~。(2)(形)像生栗子皮那样的颜色:~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