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尸


拼音:biān shī

词性:动词

注音:ㄅ一ㄢ ㄕ

结构:鞭(左右结构)尸(独体结构)

造句

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

他身后曾被追尊为皇帝,声名到达顶点,却又很快被裭夺帝号,捣毁陵墓,鞭尸、枭首、锉骨扬灰。

沈德潜“代笔”乾隆诗惹鞭尸之祸。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掘墓鞭尸,一鼓作气,快,搜孤救孤,晏子使楚。

伍子胥当然没忘记复仇,阖闾九年,吴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伍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报了血海深仇。

譬如秦始皇、魏王曹操等人,生前多猜多疑、杀戮极重,担心死后有人掘坟鞭尸,于是便设置了数量众多的疑冢,以迷惑盗墓者的视线。

一派是《吴越春秋》,不但掘墓鞭尸,还挖眼睛;另一派是《越绝书》,回到了鞭坟,没有掘墓鞭尸挖眼睛。

然朝中奸佞当道,意图加害于兴,颁下掘坟鞭尸谕令。

春秋时,没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说法;战国时,有了鞭坟的故事;到西汉司马迁时,变成了掘坟鞭尸。

解释


词语解释:

鞭打尸首以雪恨,或对已死的人做严厉的批评。

引证解释:

⒈ 见“鞭尸”。亦作“鞭尸”。参见“鞭墓”。

引《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后遂以“鞕尸”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 唐元稹《楚歌》之三:“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
清顾炎武《子胥鞭平王之尸辨》:“而《季布传》亦言:‘此伍子胥所以鞭平王之墓也,’盖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使后代之人,蔑弃人伦,讐对枯骨。”

国语词典:

鞭打尸首以雪恨,或对已死的人做严厉的批评。参见「鞭尸」条。

网络解释:

鞭尸

鞭尸是一项古老的行为,以侮辱死者为目的。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鞭尸者是伍子胥

字义分解


读音:biān

鞭biān(1)(名)鞭子;赶牲口的用具:皮~。(2)(名)古代的一种兵器;用铁做成;有节:钢~|竹节~。(3)(名)成串的爆竹:~炮。(4)(动)鞭打:~马。

读音:shī

尸shī(1)(名)尸首;死人的身体。(2)(名)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3)(名)不做事情;空占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