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


拼音:bān gù

注音:ㄅㄢ ㄍㄨˋ

结构:班(左中右结构)固(全包围结构)

造句

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其中国本之《禹贡》,外夷本班固《汉书》,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以朱,刊落疏舛,多所厘正。

除了游记,念时还大方地向钱江晚报记者展示了自己一本盖满了沿途邮戳的本子,上面还有班固的《泗水亭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

小说在文明之初曾经有着重要的文化功能,但在班固等学者给小说下定义的时代,它已成为边缘性的话语形态,地位低贱。

五色圆坛内封玉册,这与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白虎通义》所述相近,曾记载有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并称前四史。

班固是御用文人,他的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

班固也认为燕地之民不聪明,而且轻佻浮薄无威仪,但他又认为燕民有一大长处,就是敢于急人所难,乐于助人。

汉代及其以后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基本上丢失了这个传统,始作俑者为东汉班固。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几经打听,夏班固愿意成全这件事,当做新娘。

解释


词语解释:

(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父班彪也是史学家。他继承父业,续修《汉书》。又善于作赋,所写《两都赋》为汉赋名篇。公元89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后窦宪专权被杀,他受牵连,死在狱中。《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由妹班昭续成。

国语词典:

人名。(西元32~92)​字孟坚,汉班彪子,明帝时为郎,曾与傅毅典校秘书,后续其父彪所著《汉书》,积二十余年乃成。为断代史之祖。著有〈两都赋〉、〈封燕然山铭〉等四十余篇作品,传于后世。

词语翻译

英语Ban Gu (32-92)​, Eastern Han dynasty historian, wrote the Dynastic History of Western Han德语Ban Gu (Eig, Pers, 32 - 92)​法语Ban Gu

网络解释:

班固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概述图班固画像来源:中华英烈祠)

字义分解


读音:bān[ bān ]

1.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2. 工作或学习的组织:班组。班级。班长。班主任。领班。

3. 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4. 工作按时间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场所:早班。下班。值班。班房。

5. 定时开行(xíng)的:班车。班机。班期。

6. 量词(a.用于人群,如“这班人真能干”;b.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如“他搭下一班飞机走”)。

7. 调回或调动(军队):班师。班兵。

8. 古同“斑”,杂色。

9. 姓。

读音:gù

固gù(1)(形)结实;牢固:稳~|本~枝荣|基础已~|大堤要加高、加宽、加~。(2)(形)坚硬:~体|凝~。(3)坚决地;坚定地:~辞|~请|~守阵地。(4)(动)使坚固:~本|~防。(5)(Gù)姓。(6)(副)〈书〉本来;原本:~有|~当如此|~所愿也。(7)(副)〈书〉固然:坐车~可;坐船亦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