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āng zi
词性:名词
注音:ㄅㄤ ㄗˇ
结构:梆(左右结构)子(独体结构)
造句
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
这种被称为梆子腔的戏曲几乎就是跟随着陕西商人的脚步走遍全国。
在这里,她除了跟著名歌唱家白秉权学唱陕北民歌外,还学唱苏州评弹、山西梆子、河南坠子、眉户、碗碗腔等。
高大全愕然的看着刘殷,发现这老梆子的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戏谑,心里面后悔的要死要活的。
,他们村原先就有剧团,不过唱的不是平剧,是河北梆子,他把平剧“箭杆河边”。
村中心的舞台搭好了,演员们纷纷上台唱大戏,河北梆子等戏剧惹得戏迷心痒痒,不少村民也登上台,与演员互动表演。
靠近后院墙的石坎前,有个用松木、石板和茅草搭建的羊圈,小承元一手敲打竹梆子,一手均匀地往食槽里撒粗盐。
但“金屋藏娇”,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在老戏里浸润,当自己动手写新编京剧,就不会看着“南梆子”曲牌不知如何填词了。
以皮黄腔为主,同时兼具哭头、高拨子、四平调、南梆子、娃娃调等,这才最终形成了京剧。
比如说‘楼台十八相送’那一场,词、曲都换了,充分发挥‘南梆子’曲调的特点,非常欢快。
解释
梆子bāngzi
(1) 见“梆 1 ”
(2) 一种用开有纵长口的空心树干制成的打击乐器
英slit drum(3)即“梆子腔
英bangzi operas(4) ”:河南梆子
⒈ 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
引《水浒传》第二回:“那庄前庄后,庄东庄西,三四百史家庄户,听得梆子响,都拖枪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齐都到史家庄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外面那洋号一回一回的,吹得呜呜响,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个不住,如何睡得着。”
巴金《砂丁》一:“二更的梆子果然响起来,清脆的木头的声音在这静夜里和那一声两声的狗叫互相应答。”
⒉ 打击乐器。用两根长短不同的硬木棒制成,两手各执其一,互击发音以按节拍。是梆子腔的伴奏乐器。
⒊ 指梆子腔。
引《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无如老爷的天性又生来的合看戏这桩事不甚相近,甚么叫作宾白合套,切末排塲,平日一概不曾留过这番心,再讲不到梆子、二簧了。”
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响器,敲击时发出声响,用来召集群众、报警或巡夜打更。
如:「陕西梆子」、「河南梆子」。
字义分解
1.打更等用的梆子。
2.用棍子等打;敲:奶奶拿起擀面杖要~他。~树上的红枣儿吃。
3.敲打木头的声音:~~~地使劲敲门。
子读音:zǐ子zǐ(1)(名)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女|~孙|~婚|~侄|父~|独生~。(2)(名)人的通称:男~|女~。(3)(名)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夫~|诸~百家。(4)(名)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类:~部|~书|经、史、~、集。(5)(代)古代指第二人称你:以~之矛;攻~之盾。(6)(名)(~儿)种子:瓜~儿|~实。(7)(名)(~儿)卵:鱼~|鸡~儿。(8)(形)幼小的;小的;嫩的:~猪|~城|~姜。(9)(动)(~儿)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枪~儿|棋~儿。(10)(名)(~儿)铜子儿;铜元:大~儿|小~儿|一个~儿。(11)(量)(~儿)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一~儿线|一~儿挂面。(12)姓。子zǐ(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子zǐ(名)地支的第一位。参看〔干支〕。子zi(1)名词后缀。加在名词性词素后:帽~|旗~|桌~|命根~。b)加在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素后:矮~|垫~|扣~|胖~|折~|坠~。(2)个别量词后缀:一下~|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