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


拼音:cán sāng

词性:名词

注音:ㄘㄢˊ ㄙㄤ

结构:蚕(上下结构)桑(上下结构)

造句

由此,在被誉为“中国蚕桑之乡”的四川凉山州宁南县,“蚕”与“桑”完美交合,成富民第一产业。

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以邑中蚕桑棉茶之利未溥,购种散给居民,教以饲畜、种植诸法。

儿童们将来或成为达官贵人,或通财鬻货,或农作蚕桑、或能工巧匠,都得走这条“粗通文字”、“明白道理”的简便之路。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唐代的贡赋、南宋的贡品……昨天,以余杭清水丝绵为代表的蚕桑丝织生产技艺已被初步拟定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岂与夫《箫韶》九成、百兽率舞同年而语哉!伏惟皇后降帝女之精,合为国母,主蚕桑以安天下,后妃之德,于斯为盛。

兴桑养蚕,是当前富民兴农的必然选择,安康市蚕桑研究所所长张京国这样认为。

今春以来,乐至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县战略,深入开展科技支农服务,从科技入手,对多户蚕桑、林果、畜禽等种植、养殖重专户实行重点支持。

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解释


词语解释:

养蚕与种桑。《管子·山权数》:“民之通於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土地肥美,宜hAo86.五穀。知蚕桑,作縑布。”宋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诗之五:“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清 戴名世《庚辰浙行日记》:“盖东南蚕桑之盛,莫过於 湖州。”

引证解释:

⒈ 养蚕与种桑。

引《管子·山权数》:“民之通於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土地肥美,宜五穀。知蚕桑,作縑布。”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诗之五:“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清戴名世《庚辰浙行日记》:“盖东南蚕桑之盛,莫过於湖州。”

网络解释:

蚕桑

蚕桑,即养蚕与种桑。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相传是嫘祖(黄帝正妻)发明。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就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2008年6月7日,蚕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字义分解


读音:cán

蚕cán(名)家蚕、柞蚕等的统称;家蚕吃桑叶;柞蚕吃柞树的叶子。蚕丝是纺织绸缎的重要原料。

读音:sāng

桑sāng(1)(名)桑树;乔木;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穗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2)(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