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ǎo kòu
词性:名词
注音:ㄘㄠˇ ㄎㄡˋ
结构:草(上下结构)寇(上下结构)
造句
本官乃是颖昌府巡境偏将,听到有人说前方出现了草寇,你们可曾见过?
以戚少商这样一个不世之人杰,流放于野,沦为草寇,不为世所见用,郁勃难舒。
庚子年剿灭拳匪,义和团遭到残酷镇压,许多人都被官府捉去砍了,宋锡朋逃亡在外,做起了土匪草寇,他又聚集了一伙水贼,到天津劫夺盐道船舱里装运的官银。
当下站出一人,年过六旬,苍颜白发,精神矍着,朗声道水来土掩,兵来将当,这‘梁山’兵马想来是黄巾一般草寇,纵有十万,有何可怖。
不善,就是恶,以前所行的种种恶,逼父,杀兄,害弟,荡平六十四处烟尘,剿灭七十二处草寇,南征北伐,杀人无数,以至无数枉死冤魂叫冤报怨,这些都是可以改的。
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寇仁,百合,旋复花,大黄,甘草;红娘子,石斛,银花,牡丹皮,芍药,五倍子,肉苁蓉,云母石,天仙子。
控鹤指挥使南苍穹站起来道张大人,说实在的,南某还是佩服梁山草寇的,大军压迫之下,明知危入覆卵,依然苦苦坚持。
草寇兵更是慌张,爬三步却又退两步,过了大半晌才堪堪到了山腰,连一半都没到。
倒不是因为宋江所虑的落得“草寇”之名,而是因为那不是一条社会出路。
今天居然有人跟他说几千号草寇在一个早晨破门夺寨,简直是不值一笑的拙劣谎言。
解释
草寇cǎokòu
(1) 出没于山地的强盗
英robbers in the mountain⒈ 出没于山林草莽的盗匪。旧时官府常蔑称聚众反抗朝廷的起义者。
引《旧唐书·僖宗纪》:“如乡村有干勇才略,而能率合义徒,驱除草寇者,本处以闻,亦与重赏。”
《水浒传》第一〇七回:“贼将滕戣看见是女子,拍马出阵,大笑道:‘ 宋江等真是草寇,怎么用那妇人上阵!’”
《英烈传》第三四回:“即今诸路年穀不登,人民饥饉。闻殿下招兵,俱来就食。羣雄、草寇来投伏者,计有六十餘万人。”
草野中的盗贼。
字义分解
草cǎo(1)(名)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野~|青~。(2)(名)指用作燃料、饲料等的稻、麦之类的茎和叶:稻~|干~。(3)(名)〈口〉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驴|~鸡。(4)(形)草率;不细致:潦~|字写得很~。(5)(名)文字书写形式的名称。ɑ)汉字形体的一种:~书。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书。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6)(名)草稿:起~|~案。(7)(动)〈书〉起草:~拟。
寇读音:kòu寇kòu(1)(名)强盗或外来的侵略者(也指敌人):海~|外~。(2)(动)敌人来侵略:入~。(3)(Kòu)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