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筏


拼音:zhú fá

注音:ㄓㄨˊ ㄈㄚˊ

结构:竹(左右结构)筏(上下结构)

造句

吃完午饭下午就准备坐竹筏沿着美萍河道泰族部落村寨。

情系江南山水间,无尽相思最永远。真情本美丽,来自水云间,天若有情梦明月,甘为做月老。梦里爱江南,竹船湖水边,一支情歌两人唱,笑的是玉莲。湖水情悠悠,竹筏俏连连。湖中鱼儿悄悄游,醉人的是远山一片。

为确保竹筏不会漂散到江心去,罗云还留下十个蛙人负责监视、控制排筏的方向,十个蛙人将会与排筏一起顺江而下。

我说:你知道,来了阳朔不坐竹排就等于白来,那么,有没有兴趣坐竹筏游漓江欣赏沿途风光?

无名此时已经化作一个不断燃烧的火焰,任那股扭曲之力多么强大,无名就如一片竹筏,任由狂风怒号,闪电咆哮的严厉打击。

当时正值小汛,“泰康”号兵舰停在外海,需坐竹筏,转乘小汽艇,再过渡到舰上。

却说那水石潺湲间,本多碉楼画舫,此刻却是在那三叠三转间有名的恶龙涧,突兀的转出一只翠竹扎成的竹筏来。

看瓯江帆影、乘竹筏漂流、听渔舟唱晚,别有一番风味。

我也不多想,咬紧牙关,加速跑过去,拔出竹篙,扯掉绳子,跳上竹筏,用篙子在岸边一撑,顺着水流,竹筏向江心慢慢荡去。

从竹筏上望去,远山浅黛,近处竹林、冷杉,又不时闪过红乌柏、黄古枫、乌篷船、舴艋舟、青瓦农舍。

解释


词语解释:

竹筏zhúfá

(1) 用粗竹子结扎成的筏子。也叫“竹[.好工具]筏子”

英bamboo raft

引证解释:

⒈ 用粗竹竿编排而成的渡水用具。

引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一引明黄汝亨《浮梅槛记》:“客夏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谿林间。”
清黄宗炎《屯溪至渔亭》诗:“竹筏清溪逆水牵,鱼游常在镜中天。”
周瘦鹃《行云集·雪窦山之春》:“溪面很广阔,碧水涟漪中,常有竹筏顺流而下。”

国语词典:

以数根竹子并排绑成,为简便的渡水交通工具。

词语翻译

德语Bambusfloß (S)​法语Radeau

网络解释:

竹筏

竹筏,又称竹排,用竹材捆扎而成,是有溪水的山区和水乡的水上交通工具,流行于长江南部地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船舶发展史上有自己的地位。构成 竹筏用真竹配加刺竹捆扎而成,小筏用5~8根竹,大筏用11~16 根 。一般的竹筏长约三丈,宽数尺。竹子的粗端做筏头高高翘起,细端做筏尾平铺水面。

字义分解


读音:zhú[ zhú ]

1.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2.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3.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4. 姓。

读音:fá

筏fá(名)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