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拼音:fó tuó

注音:ㄈㄛˊ ㄊㄨㄛˊ

结构:佛(左右结构)陀(左右结构)

造句

佛陀满怀爱心,希望将那些受苦的人救上来,没想到因为一个人的一念瞋心,所有人又堕回地狱。

他们推尊佛陀为无边苦难的救主。

只见这孩子眉清目秀,隆起一块沿着鼻梁直贯脑门的伏羲骨,唇色红润,唇形四方饱满有棱,虽然貌相童稚,但有着佛陀般的庄严宝相,眼神平静含笑地正在打量她。

佛陀本身认为是如此重要,将之含括在佛教徒皈依三宝中。

有一次,尊者阿难随著佛陀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树给孤独园。

如果你继续前进、向内移动,有一天你到达本质。佛陀称为法身。无为,无不为。一切都消失了,所有二元性都消失了,你已经来到存在的本质。那个本质是解脱。那个本质是涅盘。你不用去任何地方找它,你一直带着它。

如果死亡是事实,那整个存在就是荒唐而且疯狂的。所以假如佛陀真的死去了,那意谓着他所具备的光辉、优美、诗篇、音乐等都会从整个宇宙消失。整个存在就会显得愚蠢,那一切又有何意义呢?成长怎么会有可能发生?演进、进化又怎么而可能呢?

佛陀说“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就是这个道理。

遗世独立,隐居苦修,是自我的完成。接受供养,接纳了他人的体温,在那接受之间,佛陀重返生老病死的俗世,于是渡了自己,去渡众生。

日莲宗认为,佛陀教义的精华包含在妙法莲华经内,其他的佛教宗派都是不正确的。

解释


词语解释:

佛陀Fótuó

(1) 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佛陀生于释迦族,故又名释迦牟尼

英Buddha

引证解释:

⒈ 梵语Buddha的译音。或译为“浮屠”、“浮图”、“菩提”、“勃驮”等。简称曰“佛”。意为“觉”。佛教认为,凡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皆可为“佛陀”。佛教徒即以此作为对其教主释迦牟尼的尊称。

引《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陀。佛陀与浮图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谓浄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
鲁迅《准风月谈·黄祸》:“他还画了一幅图,是一个罗马装束的武士,在抵御着由东方西来的一个人,但那人并不是孔子,倒是佛陀,中国人实在是空欢喜。”

⒉ 阿弥陀佛的省称。

引唐寒山《诗》之七四:“背后噇鱼肉,人前念佛陀。”

⒊ 指佛门。

引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五章:“默默思量,只好出家皈命佛陀。”

国语词典:

佛教指证悟宇宙真理,解脱一切烦恼的人。为梵语buddha的音译。《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桓帝时,襄楷言佛陀、黄老道以谏,欲令好生恶杀,少嗜欲,去奢泰,尚无为。」也作「浮屠」、「浮图」、「佛驮」。

词语翻译

英语Buddha, transliteration of Sanskrit, the all-enlightened one德语Buddha (S)​法语Gautama Bouddha

网络解释:

佛陀 (佛教创始人)

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为佛教用语。印度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觉悟者。

字义分解


读音:fó,fú,bì,bó[ fó ]

1.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佛爷。佛像。借花献佛。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家。佛寺。佛老。佛经。佛龛。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读音:tuó

陀tuó见“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