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学


拼音:shè xué

注音:ㄕㄜˋ ㄒㄩㄝˊ

结构:社(左右结构)学(上下结构)

造句

然而,自由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和现实遭遇决定了平社学人的努力又将陷入新的轮回之中。

社学这种元代开始创建的教育组织在明代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尔后,周敦颐又任赣州府通判,在赣州和赣州府所属的于都等地兴办书院、社学,教授邑人。

可以说,嘉靖年间是明代社学的发展期、完善期、典型期。

但固定利率是社学主义的工具,它破坏了市场机制。

另外,英语在国际学术和商业社学已经占据统治地位。

明清时代苏松地区的官方毁淫祠行动主要通过毁祠庙、建社学、祀正神等方式加以展开,但并不具有持续性和普遍性。

解释


词语解释:

社学shèxué

(1) 明、清时期官府在乡镇设立的学校

英schools in Ming or Qing Dynasty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地方学校。

引《鹤林玉露》乙编卷一引宋林勋《本政书》:“一顷之居,其地百亩,十有六夫之宅,为地八十亩。餘二十亩,以为社学场圃,一井之人共之,使之朝夕羣居,以教其子弟。”
明归有光《跋唐石台道德》:“龙兴观已废,仅存半亩之宫,先有尼居之,前太守徐衍祚改为社学。”
《文物》1959年第5期:“1841年广东人民在广州城北三元里一带进行抗英斗争时,各乡社学在组织和发动群众上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国语词典:

明、清两代在各府、州、县所设立教授民间子弟的学校。

网络解释:

社学

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创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凡近乡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yi)业,入学者得免差役。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社学一直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地方文教机构,但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广东人民亦曾利用它作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组织。多层次办学、多形式兴教是江西古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诸多层次、诸种形式的办学中,不能不提到社学。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终结。

字义分解


读音:shè

社shè(1)(名)共同工作或生活的一种集体组织:报~|合作~。(2)(名)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春~|~日|~稷。

读音:xué

学xué(1)(动)学习:~书法。(2)(动)模仿:鹦鹉~舌|~得很像。(3)(名)学问:博~|才疏~浅|治~。(4)(名)指学科:化~|数~|新~。(5)(名)学校: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