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


拼音:jì wén

注音:ㄐ一ˋ ㄨㄣˊ

结构:祭(上下结构)文(独体结构)

造句

既是生还者也是受难者家属的王兆兰,在念祭文时泣不成声:“对不起妈妈,是我没有牵好弟弟妹妹的手,我没有照顾好他们……”丈夫祈思恭紧紧拥抱着她,两人泪未停歇。

今年清明没雨纷,扫墓短信提醒您:填土整坟祭先人,香火纸钱敬逝亲,祭祖防火要慎谨,祭奠方式可更新,敬献鲜花写祭文,环保扫墓情亦真。祝:清明节,亲在心!

其用四六体写成的祭文,形式华美、声情并茂,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祭文成为骈文诸体中最富情采个性的一种体式。

依照仿古礼仪,身着汉服的祭祀人员进行了迎神、上香、颂祝文、行初献礼、献帛、诵祭文、行亚献礼、撒五谷、奠酒、送神、行终献礼。

在主祭人李辉模恭读祭文焚烧帛书之后,人们开始依次敬献花篮。

这个塾师从书本上抄了一篇,就把祭文给了富人。

按照主持人引导的仪式程序进行祭奠,默哀、净盒、献鲜花、供奉糕点、恭读祭文、鞠躬,整个仪式庄严肃穆。

在文体上,整体趋向骈俪化,同时祭文的格式趋于完备,开篇就要点明时间、职务、主祭人、祭品以及死者,从此成为祭典开场白的定式。

谕祭文后被刻成石碑,今仍立于东溪村姜氏宗祠里。

在大典上举行了奏祭乐,献酒,揭碑及宣读祭文等仪式。

解释


词语解释:

祭文jìwén

(1) 祭奠死者或供奉神仙时唱读的文章

英funeral oration;elegiac address

引证解释:

⒈ 文体名。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饗;而中代祭文,兼讚言行。祭而兼讚,盖引神而作也。”
宋郭彖《睽车志》卷四:“忽有髑髏自空堕几案间,举家骇愕, 咏之为祭文而埋之。”
章炳麟《国故论衡·正斋送》:“近世或有功德在民,祭於州邑,及夫往世特达之士, 比干、夷齐、鲁连、郑康成之伦,庙祀犹在,有特豚鱼菽之祭,为之祭文可也。”
沙汀《还乡记》四:“免得拖死了连祭文都不好写。”

国语词典:

祭祀时所诵读的文辞。如唐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词语翻译

德语Grabrede (S, Rel)​, Leichenrede (S, Rel)​, Trauerrede (S, Rel)​法语oraison funèbre, éloge funèbre, formule de prière pour les sacrifices ou les funérailles

网络解释:

祭文 (文体名)

祭文,文体名。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字义分解


读音:jì[ jì ]

1. 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祭奠。祭礼。祭灵。祭典。祭扫。

2.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灶。

3. 使用(法宝):祭起一件法宝。

读音:wén

文wén(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2)(名)文章;作品:美~。(3)(名)文言:半~半白。(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7)(形)柔和;不猛烈:~雅|~火。(8)(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9)(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名)关于读书人的:~人。(量)一~不值。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