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


拼音:lǜ shī

注音:ㄌㄩˋ ㄕ

结构:律(左右结构)诗(左右结构)

造句

这两个全译本对律诗部分的处理可说是可圈可点。

七言律诗自萌芽至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但格律诗的作者们由于审美惯性的作用,明知平水韵已不谐音律,仍通用不已;让他们用新韵,是困难的。

汇即兴、苦吟于一体,熔古风、绝句、律诗、竹枝词于一炉;集感物、述怀、读书、咏史、怀人、唱和于一册,上下古今,倒峡悬河,莫测津涯。

按照格律诗的要求和禁忌,老师让我们每周要写一首诗,从五言绝句开始训练。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

记者看到在一个名为“藏头诗在线”的应用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两种类型,隐藏方式则分为诗“藏头、藏中、藏尾”。

杜审言在中国诗歌史能占有一席之地,更主要的是他在律诗的定型和形式的创新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属于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解释


词语解释:

律诗lǜshī

(1)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形成于唐朝,每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有五律(五个字一句)、七律(七个字一句)两种

英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引证解释:

⒈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双句押韵,以押平声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对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数在八句以上者称排律。

引《新唐书·文艺上·杜甫传赞》:“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沉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宋洪适《<元氏长庆集>原跋》:“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以七言、五言为两体。”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律诗起於初唐,而实肧胎於齐梁之世。”

国语词典:

一种近体诗。形成于唐初,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两句要对仗,每句有一定的平仄。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网络解释:

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字义分解


读音:lǜ

律lǜ(1)(名)法律;规则:定~|规~|纪~。(2)(名)我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3)(名)旧诗的一种体裁:五~|七~。(4)(动)〈书〉约束:~己甚严。(5)(Lǜ)姓。

读音:shī

诗shī(名)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抄|~词|~风|~集|~句|~剧|~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