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ēng gāo
词性:动词
注音:ㄉㄥ ㄍㄠ
结构:登(上下结构)高(上中下结构)
造句
近处开始,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
爬上山顶,登高望远,只见群山连绵,此起彼伏,美景尽收眼前。
在金风拂面,秋高气爽的九月九,我们去登高望远。
天气明朗时,登高望远,方圆百里的景物尽收眼底。
经常登高望远,有助于保护视力。
登高的重阳节过后,秋便渐渐地凉了,遍插茱萸,我们终是在异乡漂泊的人。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样深。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解释
登高dēnggāo
(1) 上到高处。也特指重阳节登山的风俗
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英ascend a height⒈ 升至高处。
引《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刘基《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⒉ 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引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⒊ 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引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
《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参军张望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⒋ 锦的别名。
引晋陆翽《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鄴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登上高处。
字义分解
登dēng(1)(动)上、升:~山。(2)(动)刊登或记载:~记。(3)(动)踩、踏:用力踩~。(4)(形)成熟:五谷丰~。(5)(动)〈方〉穿(鞋、裤等):~上鞋。
高读音:gāo高gāo(1)(形)基本义: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形)高度:那棵树有两丈~|书桌长四尺;宽三尺;~二尺五。(3)(形)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速度|体温~|见解比别人~。(4)(形)等级在上的:~等|~级。(5)(形)敬辞;称别人的事物:~见。(6)(形)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锰酸钾(KMnO4)。(7)(形)(Gāo)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