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ǐ guǎn
注音:ㄕˇ ㄍㄨㄢˇ
结构:史(独体结构)馆(左右结构)
造句
北京电影学院校史馆今天揭幕,张艺谋念书期间的学生学籍表陈列其中。
孙中山纪念馆及“国史馆”认为,孙中山这次北上与逝世对日后发展有巨大影响。
文史馆在成山头风景区内。
史馆置于宫禁之中,由宰相一人或数人监修,组织包括修撰、直馆及各类辅助人员的一套常设班子。
村民们参观新疆农业大学校史馆,感受学校的历史文化。
但是,迄今为止,国家一直没有成立国史馆这一重要的修史机构,使得编修清史、民国史,乃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工作始终处于学术研究的状态。
他们甚至在史馆中吵闹对骂,斯文扫地。
郭沫若当即写信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推荐刘晦之到上海文史馆工作。
张添唐带领北电师生参观校史馆,最受北电师生瞩目的,自然是台南一中杰出校友李安。
后又因偷抄史馆藏书被贬官,时人誉之“美贬”。
解释
史馆shǐguǎn
(1) 旧时主持编纂国史的机构
例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英historiographers’ institute⒈ 官修史书的官署名。 北齐时设立, 唐太宗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引唐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二年,兼职史馆。”
《宋史·神宗纪三》:“﹝元丰四年﹞詔曾巩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清魏源《<圣武记>叙》:“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説。”
鲁迅《故事新编·理水》:“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负责编修史书的机构。
字义分解
史shǐ(1)(名)历史:~学。(2)(名)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3)姓。
馆读音:guǎn馆guǎn(1)(名)招待宾客居住的房屋:宾~|旅~。(2)(名)一个国家在另一国家办理外交的人员常驻的处所:使~|大使~|领事~。(3)(名)(~儿)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理发~|照相~|饭~儿。(4)(名)储藏、陈列文物或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博物~|天文~|文化~|图书~|展览~。(5)(名)旧时指塾师教书的地方:从~(在私塾或别人家里教书)|他教过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