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本


拼音:zòu běn

注音:ㄗㄡˋ ㄅㄣˇ

结构:奏(上下结构)本(独体结构)

造句

如果不用早朝,奉御官则会宣旨不朝,大臣们就可离开,有奏本的可以交给首相文书房处理。

于是俄舰遂起碇,当起碇之前,船中军乐大作,始奏本国之乐,继奏法国之乐与英国之乐,以及意国之乐,以示友好之意。

临近黄昏,本来在家里准本奏本,在笏板上抄词的大臣们,或早或晚的都获得了明日免朝的口谕。

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交部治罪,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逭矣!

朕躬广开言路,原要身致太平,不意廷臣所上奏本,类多毛举细故,无关宏旨。

按尊卑,当由首辅大人第一个上奏,于是史阁老便迈步出班,从袖中拿出奏本,微微躬身道陛下,臣有本奏。

甚至惊动了纣王,虽说有商荣奏本帮助推脱,但当晚奉御官朱升便传来旨意,称东宫有“侍师不周”。

与皇帝对普通题、奏本的批答相比,它有直达御前开拆、皇帝亲批而不需内阁票拟、亦不假他人之手、高度保密以及批答及时等特点。

他平时不太与人纷争和结怨,若是偶尔与人发生恩怨时,都是明来明去,明打明敲,极少使什么小动作或是去奏本参劾。

随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向朝廷一本参奏了七十二名官员,皇上准了陈廷谟的奏本。

解释


词语解释:

奏本zòuběn

(1) 臣下向皇上奏明下情;泛指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

例要不是他奏本,我不会这么惨英memorialize

(2) 参奏时上呈的文本

英memorial to the throne

引证解释:

⒈ 泛指上奏的文书。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吕申公不悦范希文》:“希文答元昊书,録本奏呈。

引吕在中书自语曰:‘岂有边帅与叛臣通书!’又云:‘奏本如此,又不知真所与书中何所言也。’”

⒉ 指明清时为私事上皇帝的文书。

引明沉德符《野获编·京职·章奏异名》:“今本章名色:为公事则曰题本;为他事则曰奏本。”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俗以章疏为本,不知始于何时,古未有此,今时章疏,有题本,有奏本。”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乾隆十三年諭,向来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

⒊ 指告状。

引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三三回:“李有红有点担心地道:‘这老汉回去一定是到中队长面前奏本去了!’”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三章:“现在咱们带走她,正好叫他抓住辫子奏本。”

国语词典:

臣下奏呈君上的章疏。

网络解释:

奏本

奏本是明、清时期臣工向皇帝上奏的文书之一。明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改革后,题、奏并行,官员公事用题,私事用奏。清因明制,然仅限于官员使用。凡官员至任、升转、加级、记录、宽免、降罚,或降革留任,或特荷赉谢恩,或代所属官员谢恩等事,概用奏本。清初规定,奏本文字不得超过三百字,奏本正文之后,须注明全文的字数及用纸张数。

字义分解


读音:zòu

奏zòu(1)(名)演奏:合~|~鸣曲|~国歌。(2)(名)发生;取得:~效|大~奇功。(3)(名)臣子对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本|~功|~疏|~闻|~议|~折。

读音:běn

本běn(1)本义:(名)草木的茎或根:(名)草木的茎或根(2)(名)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对):忘~|兵民是胜利之~。(3)(名)(~儿)本钱;本金:下~儿|够~儿。(4)(形)主要的;中心的:~部|~科。(5)(名)本来;原来:~意|~想不去。(6)(形)自己方面的:~厂|~校|~国。(7)(形)现今的:~年|~月。(8)(动)按照;根据:~着政策办事。(9)(名)(~子、~儿)把成沓的纸装订在一起而成的东西:书~|户口~儿。(10)(名)(~子、~儿)版本:刻~|抄~|稿~。(11)(名)(~儿)演出的底本:话~|剧~。(12)(名)封建时代指奏章:修~(拟奏章)。(13)(名)(~儿)量词。ɑ)用于书籍簿册: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头~《西游记》。c)用于一定长度的影片: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