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号子


拼音:yāo hào zǐ

注音:一ㄠ ㄏㄠˋ ㄗˇ

结构:吆(左右结构)号(上下结构)子(独体结构)

解释


词语解释:

陕北一种农村小调,是劳动时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多半由一个人领唱,唱完一句或一段,众人"吆号""吆号"地帮腔,故称。亦指大声唱"吆号子"。

引证解释:

⒈ 陕北一种农村小调,是劳动时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多半由一个人领唱,唱完一句或一段,众人“吆号”“吆号”地帮腔,故称。亦指大声唱“吆号子”。参阅《陕北民歌选·吆号子》。

引杜鹏程《延安人》三:“对面山上,有几百名工人在吆号子。”

网络解释:

吆号子

吆号子陕北 一种农村小调,是劳动时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

字义分解


读音:yāo

吆yāo见〔吆喝〕。

读音:hào,háo[ hào ]

1. 名称:国号。年号。字号。

2. 旧指名和字以外的别号: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 记号,标志:信号。暗号。

4.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号。号码。

5. 扬言,宣称:号称。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6. 指某种人员:病号。伤号。

7. 标上记号:号房子。把这件东西号上。

8. 号令,命令:发号施号令。号召。

9. 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吹号。号兵。

10. 量词,用于人数:昨天去了几十号人。

读音:zǐ

子zǐ(1)(名)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女|~孙|~婚|~侄|父~|独生~。(2)(名)人的通称:男~|女~。(3)(名)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夫~|诸~百家。(4)(名)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类:~部|~书|经、史、~、集。(5)(代)古代指第二人称你:以~之矛;攻~之盾。(6)(名)(~儿)种子:瓜~儿|~实。(7)(名)(~儿)卵:鱼~|鸡~儿。(8)(形)幼小的;小的;嫩的:~猪|~城|~姜。(9)(动)(~儿)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枪~儿|棋~儿。(10)(名)(~儿)铜子儿;铜元:大~儿|小~儿|一个~儿。(11)(量)(~儿)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一~儿线|一~儿挂面。(12)姓。子zǐ(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子zǐ(名)地支的第一位。参看〔干支〕。子zi(1)名词后缀。加在名词性词素后:帽~|旗~|桌~|命根~。b)加在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素后:矮~|垫~|扣~|胖~|折~|坠~。(2)个别量词后缀:一下~|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