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虎符


拼音:tóng hǔ fú

注音:ㄊㄨㄥˊ ㄏㄨˇ ㄈㄨˊ

结构:铜(左右结构)虎(半包围结构)符(上下结构)

解释


词语解释:

汉代发兵所用的铜制虎形兵符。后亦借.指官印。

引证解释:

⒈ 汉代发兵所用的铜制虎形兵符。后亦借指官印。

引《史记·孝文本纪》:“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裴駰集解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司马贞索隐:“《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古今注》云‘铜虎符银错书之’。 张晏云‘铜,取其同心也’。”
唐岑参《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诗:“手把铜虎符,身总丈人师。”
亦省作“铜符”、“铜虎”。 唐王勃《乾元殿颂序》:“易简成功,偃铜符於鹤仗。”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遂授澄节、铜虎、竹使符,御仗左右,仍行恒州事。”
清陈维崧《百字令·送钮书城之任项城》词:“綬染红桃,符分铜虎,差足云豪耳。”

国语词典:

汉代用于军事征发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符留在京师,左符分给郡守。

网络解释:

铜虎符

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多作成动物形,尤其常作成虎形,故称“虎符”。现存最早的符是战国时期的。秦、汉的符仍多沿用虎符的形式。符除用铜制外,也有用金、玉、竹、木制成的。

字义分解


读音:tóng

铜tóng(名)金属元素;铜的元素是工业的重要原料。

读音:hǔ

虎hǔ(1)(名)哺乳动物;毛黄色;有黑色的斑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夜间出来捕食鸟兽;有时伤害人。毛皮可以做毯子和椅垫;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制药。通称老虎。(2)(形)比喻勇猛威武:~将|~~有生气。(3)(动)〈方〉露出凶相:~起脸。(4)(Hǔ)姓。(5)同‘唬’。虎hù(名)〔虎不拉〕(hù·bu lǎ)〈方〉即伯劳;鸟名;尾巴长;吃昆虫和小鸟。

读音:fú

1.符节:兵~。虎~(虎形的兵符)。

2.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号。音~。

3.符合(多跟“相”或“不”合用):两个数目相~。他所说的与事实不~。

4.道士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护身~。画了一张~。

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