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áng bāo chē
注音:ㄏㄨㄤˊ ㄅㄠ ㄔㄜ
结构:黄(上中下结构)包(半包围结构)车(独体结构)
造句
很多游客会觉得乘坐黄包车很有地方风味,有的女孩子甚至会幻想自己穿着旗袍坐在黄包车上翩然而过的场面。
当然去城里也比较自由,可以在城里的大街上走走看看三街六市,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黄包车。
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边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
试图以黄包车阻挡汽电车滚滚而来的车轮,当然不足为训。
此外,在街上有传统的人力黄包车,也使得旗津更有魅力。
黄包车立刻就得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
曾经拉黄包车的男孩子们现在蹬三轮人力车了。
此时,特务兵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部黄包车,他们将杨开慧架到车上坐下,爬到天心阁,绕到浏阳门外,向识字岭刑场走去。
另外,到底是采用手拉式黄包车,还是脚踏车式黄包车,也成为议论的话题。
背油篓的汉子停在那,李洪生以为他在看是否有人盯稍,其实不是,那男人是在看信号,一辆黄包车驶了过去,有人朝布帘外扔了个烟盒。
解释
黄包车huángbāochē
(1) 〈方〉人拉车
英rickshaw⒈ 旧时一种用人拉的双轮车。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来载人。
引鲁迅《三闲集·路》:“问问黄包车夫,车夫说并未派遣。”
巴金《灭亡》第九章:“走出李冷家,众人都雇了黄包车坐上走了。”
上海方言。指人力车。
黄包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黄包车前身叫东洋车,又称人力车,约1870年创制。同治12年(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车便利,拟从日本购进,并向法租界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后经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因从日本输入,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东洋车。
字义分解
黄huáng(1)(形)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布|~花|~色|发~。(2)(名)指黄河:~泛区|治~|~灾。(3)(Huánɡ)姓。黄huáng(动)〈口〉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了|对象~了|生意~了。
包读音:bāo包bāo(1)(动)本义:用纸、布等裹起来:用纸、布等裹起来(2)(名)(~儿)包好了的东西:药~|邮~。(3)(名)装东西的口袋:书~。(4)(量)用于成包的东西:两~大米|一~衣服。(5)(名)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树上有个~|腿上起了个~。(6)(名)毡制的圆顶帐篷:蒙古~。(7)(动)围绕;包围:骑兵分两路~过去。(8)(动)容纳在里头;总括在一起:~含|无所不~。(9)(动)把任务承担下来;负责完成:~医|~教|~片儿(负责完成一定地段或范围的工作)。(10)(动)担保:~你满意。(11)(动)约定专用:~车|~了一只船。(12)姓。
车读音:chē,jū[ chē ]1. 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火车。车驾(帝王的马车)。车裂(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俗称“五马分尸”)。前车之鉴。
2. 用轮轴来转动的器具:纺车。水车。
3. 用水车打水:车水。
4. 指旋床或其他机器:车床。
5. 用旋床加工工件:车零件。
6. 方言,转动身体:车身。车过头来。
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