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ú rén dé rén
词性:成语
注音:ㄑ一ㄡˊ ㄖㄣˊ ㄉㄜˊ ㄖㄣˊ
造句
这下我可是求仁得仁了,一切都已满足,何必再生奢望。
求仁得仁偏偏叫你犹如吃了苍蝇一般恶心,李梦的心情就像公告栏里白纸黑字的通报批评一般有气无力。
我只是不想一直背着这个秘密,毕业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见,以后也许都没有说出来的机会。现在他知道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求仁得仁,我为什么要难过?辛夷坞。
哈哈哈,去吧去吧,从此山高水长,望你们能求仁得仁,收获自己想要的回报!
欧阳克拼死要作花下死的风流之鬼,求仁得仁,离死也差不多了,黄蓉布下机关,欧阳克色迷心窍,就此钻入山洞,困于岛上。
倒不是说容晋舍不得,他对情人向来大方,能如得了他法眼,并且跟过他的,不说在圈子里要风得风,但也是求仁得仁的,唯独林安然是个例外。
幸福就是求仁得仁,那是最私密的东西,只属于自己,不需要谁的打扰。
幸福是太过抽象的事,我能够如此相信并等待着,已经觉得很幸福。幸福不过是求仁得仁,那是太私密的东西,只属于自己,不需要谁的打扰。正如我爱你,仍然只是我自己一个人的事,对着你,也无须解释。
我求仁得仁,死又何妨,这是我的道,我不后悔,但是,若没有遇见你,便好了。天衣有风。
一直到了燕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陶可说:“求仁得仁,求义得义,死得其所。你就放心的去吧。”。微笑的猫。
解释
◎求仁得仁qiúrén-dérén
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好工具.)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⒈ 伯夷叔齐让国远去,耻食周粟,终于饿死, 孔子谓其求仁而得仁,无所怨。后多用为适如其愿之意。
引语本《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真人俯思良久,顾罗生笑曰:‘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復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
求取仁德即得到仁德。语本《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后指如愿以偿。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退思此语,抚省初心;求仁得仁,又何不足之有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七.姑妄听之三》:「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如愿以偿
求仁得仁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
查看更多
字义分解
求qiú(1)(动)请求:~救|~教。(2)(动)要求:精益~精。(3)(动)追求;探求;寻求:~学问|实事~是|刻舟~剑|不~名利。(4)(动)需求;需要:供~关系|供过于~。(5)姓。
仁读音:rén[ rén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爱。仁政。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仁至义尽。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3. 姓。
得读音:dé,děi,de[ dé ]1.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2.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3.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4.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6.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 děi ]1. 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2.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 de ]1.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2.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