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口通商


拼音:wǔ kǒu tōng shāng

注音:ㄨˇ ㄎㄡˇ ㄊㄨㄥ ㄕㄤ

解释


词语解释: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通称五口通商。它开创了帝国主义强迫中国开港的先例,中国主权遭到严重损害。

引证解释:

⒈ 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8月, 英国凭借《南京条约》第二条的规定,强迫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因有“五口通商”之称。

引王闿运《陈夷务疏》:“五口通商,四国遣使,我之文字言语,阸塞虚实,彼今固知之矣。”
毛泽东《“友谊”,还是侵略?》:“就是在这个条约(《望厦条约》)里, 美国除了强迫中国接受五口通商等事而外,强迫中国接受美国人传教也是一条。”

国语词典:

清道光二十二年,鸦片战争后,与英订南京条约,开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为通商口岸,称为「五口通商」。是为外国人在中国租地通商之始。

词语翻译

英语the five treaty ports forced on Qing China by the 1842 treaty of Nanjing

网络解释:

五口通商

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

字义分解


读音:wǔ

五wǔ(1)(数)四加一后所得。(2)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参看〔工尺〕。

读音:kǒu

口kǒu(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

读音:tōng,tòng[ tōng ]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读音:shāng[ shāng ]

1.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商量。商讨。商议。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协商。

2. 买卖,生意:商业。商店。商界。商品。商标。

3.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用以指从事私营工商业的人):商人。商贩。商贾(gǔ ㄍㄨˇ)(商人)。商旅。

4. 数学上指除法运算中的得数:商数。

5. 中国朝代名:商代。

6. 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2”。

7.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