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


拼音:yǐ yì dài láo

词性:成语

注音:一ˇ 一ˋ ㄉㄞˋ ㄌㄠˊ

反义词:疲于奔命,

造句

面对远来疲惫的对手,我队则是以逸待劳,从容应战。

以逸待劳,以主制客,此乃百战百胜之势。

在决赛之前,老师嘱咐大家要注意保存体力,以逸待劳,结果获胜。

这次战斗我们采取的是以逸待劳,以众对少的战术,可以说是稳操胜算了。

在游击战争中,我军常常以逸待劳,以少胜多,把远道而来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此法优点:以逸待劳,守株待兔,有成就感。

他採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採取行动。

打仗,如能有效地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军事策略,就可以克敌制胜。

占据高地,以逸待劳,主动回击,以制服来犯之敌。

我现在可以以逸待劳,测试通过而我几乎没做任何事情。

解释


词语解释:

以逸待劳yǐyì-dàiláo

(1) 指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时再出击

英wait at one's ease for the fatigued enemy

引证解释:

⒈ 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引《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飢,此治力者也。”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斯取胜。”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国语词典:

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方疲倦、实力削弱时,再予以痛击。《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三国演义.第五○回》:「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也作「以佚待劳」。

成语解释

逸:安闲;劳:疲劳。用安闲之己待疲劳之敌。指自己养精蓄锐;等敌人疲劳后;待机痛击疲劳之敌。

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养精蓄锐

疲于奔命

以逸待劳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

以逸待劳 (汉语成语)

以逸待劳,汉语成语。拼音:yǐ yì dài láo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字义分解


读音:yǐ

以yǐ(1)(介)用;拿;按:~少胜多|喻之~理。(2)(介)依:~次就座。(3)(介)因:何~知之?(4)(介)表示目的:~待时机。(5)(介)〈书〉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书〉(连)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以yǐ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黄河~北|九年~前。

读音:yì

逸yì(1)(形)安乐;安闲:安~|以~待劳|一劳永~。(2)(动)逃跑:奔~|逃~。(3)(动)避世隐居:隐~|~居。(4)(动)散失;失传:~文|~书|~事|~闻。(5)(动)超过一般:超~|~群。

读音:dài,dāi[ dài ]

1.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2.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3.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门,有人来了。

读音:láo

劳láo(1)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劳力。劳逸。功劳(功业,成绩)。按劳分配。(2)辛苦,辛勤:劳苦。劳顿(劳累困顿)。劳瘁(劳累病苦)。劳碌(事情多而辛苦)。劳心。疲劳。烦劳。任劳任怨。(3)劳动者的简称:劳工(旧时指工人)。劳资。(4)用力:劳苦功高。勤劳。徒劳无功。(5)用言语或实物慰问:慰劳。劳军(慰劳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