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拼音:jǔ yī fǎn sān

词性:成语

注音:ㄐㄨˇ 一 ㄈㄢˇ ㄙㄢ

反义词: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食古不化,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造句

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举一反三,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是想着上京找人“摆平”,还是严肃处理、举一反三?

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我们做题时要仔细认真的做,直道自己能举一反三。

他深入钻研,终于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

我们做数学题应该学会举一反三。

学习中切忌死记硬背,应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

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对所学知识会举一反三,敢于革故鼎新,善于古为今用,并且有群策群力的合作意识。

峦头理气互扣,举一反三,环环相接。

解释


词语解释:

举一反三jǔyī-fǎnsān

(1)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好工具.)英draw inferences about other cases from one instance

引证解释:

⒈ 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

引《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
《北堂书钞》卷九八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我是凴着一卷《诗韵》学説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国语词典:

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列举一例而能晓喻其他各事。

成语解释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问牛知马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举一反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汉语成语举一反三:姜永泽演唱歌曲

举一反三 (汉语成语)

举一反三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ǔ yī fǎn sān,意思是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

字义分解


读音:jǔ

举jǔ(1)(动)往上托;往上伸:~重|~手|高~着红旗。(2)(动)举动:义~|壮~|一~一动|一~两得。(3)(动)兴起:义~|~兵|~火。(4)(动)〈书〉生(孩子):~一男。(5)(动)推选;选举:推~代表|公~他做学习组长。(6)(名)举人的简称:中~|武~。(7)(动)提出:~例。(8)(副)〈书〉全:~座(所有在座的人)|~国欢腾|~世闻名。

读音:yī

一yī(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5)(形)专一:~心~意。(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一yī(名)

读音:fǎn

反fǎn(1)(动)回;还:~击。(2)(动)反抗;反对:造~。(3)(动)翻转:~复。(4)(动)推及:举一~三。(5)(形)与“正”相对:~面。(6)(副)反而;相反地:画虎不成~成犬。

读音:sān

三sān(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