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之应


拼音:míng hè zhī yìng

词性:成语

注音:ㄇ一ㄥˊ ㄏㄜˋ ㄓ 一ㄥ

解释


词语解释: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暗昧,物亦应焉。'孔颖[.好工具]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引证解释:

⒈ 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引《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王弼注:“立诚篤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
孔颖达疏:“处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
明张居正《<玉林清赏诗>序》:“迺今穴居名彦,大夫垂访,诸君感鸣鹤之应,邕邕焉,鏘鏘焉。夫亦行古之道也。”

成语解释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

乃今穴居名彥,大夫垂访,诸君感鸣鹤之应,邕邕焉,锵锵焉。夫亦行古之道也。明·张居正《〈玉林清赏诗〉序》

鸣鹤之应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

鸣鹤之应

成语,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出自《易·中孚》。

字义分解


读音:míng

鸣míng(1)(动)(鸟兽或昆虫)叫:鸡~|蝉~。(2)(动)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雷~|耳~。(3)(动)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谢|~冤。

读音:hè

鹤hè(名)鸟类的一属;头小颈长;嘴长而直;脚细长;羽毛白色或灰色;群居或双栖;常在河边或海岸捕食鱼和昆虫。常见的有白鹤、灰鹤等。

读音:zhī[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yīng,yìng[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应答。呼应。应对(答对)。应和(hè)。反应(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应邀。应聘。应考。

3. 顺合,适合:顺应。适应。应机。应景。应时。应用文。

4. 对待:应付。应变。应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