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ūn qiū bǐ fǎ
词性:成语
注音:ㄔㄨㄣ ㄑ一ㄡ ㄅ一ˇ ㄈㄚˇ
造句
鲁迅先生的杂文鞭辟入里,深得春秋笔法的要义。
报纸上的这篇短文,颇有春秋笔法。
鲁迅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的文风,就是春秋笔法的再现。
“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史书讲究春秋笔法,为尊者讳。
这些笔法虽说不同,大体却是延续孔圣传世的春秋笔法而略有创新。
还是白居易在施展春秋笔法,隐恶扬善?
对有劣迹的书家采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扬善隐恶。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我没有夸张的神话情节,没有演绎中常见的春秋笔法,那样做回避常理!
解释
⒈ 《春秋》, 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引宋俞文豹《吹剑录》:“朱文公《通鑑纲目》以正名为先……盖钝用《春秋》笔法也。”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我在这文章里正用君,但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孙犁《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它的传统作法是‘《春秋》笔法’,寓褒贬于行文用字之中,实际上是叫事实说话。”
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语寓褒贬之义。故后世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寓「春秋笔法」。
如:「这篇文章并没有春秋笔法,只是记录事实而已。」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鲁迅《热风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春秋笔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查看更多
字义分解
春chūn(1)(名)春季;一年的第一季。(2)(名)男女情欲:~情。(3)(名)姓。
秋读音:qiū秋qiū(1)(名)秋季:深~|~风|~雨。(2)(名)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大~。(3)(名)指一年的时间:一日不见;如隔三~。(4)(名)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危急存亡之~。(5)(名)姓。
笔读音:bǐ笔bǐ(1)本义:(名)写字画图的用具:(名)写字画图的用具(2)(名)(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败~。(3)(动)用笔写出:代~。(4)(名)笔画:“大”字有三~。(5)量词。ɑ)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
法读音:fǎ法fǎ(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2)(名)方法、方式:写~。(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5)姓。(6)(动)效法:~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