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邦


拼音:fù mǔ zhī bāng

词性:成语

注音:ㄈㄨˋ ㄇㄨˇ ㄓ ㄅㄤ

造句

之风气,国民爱恋父母之邦,如无以死固守之念,虽有公私法律,国将一日无存。

凡炎黄子孙,自当顾落叶归根之情,怀狐死首丘之念,以兴父母之邦!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当初齐国发兵要攻打鲁国,鲁国是孔子的母国,父母之邦就要陷入战争,孔子很着急,想不出来要派谁出去游说。

其实孔子并非是寄希望于鲁国公,而是寄希望于鲁国——他的父母之邦。

欧洲,而不是英国,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

但是既然都是一样的人,那人生的道理也是一样相通的,也有自己的父母之邦,也要遵循一样的………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我们首先要了解的,臧文仲是孔子父母之邦——鲁国的大夫,为臧孙氏,名辰。

但我如今为着父母之邦忧心,方寸已乱,且容今后思量。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明国终究是父母之邦,人之常情啊,那你又是怎么入广宁军,还做了孙得功的手下?

解释


词语解释:

指祖国。

引证解释:

⒈ 犹言祖国。

引《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
续范亭《警告中国抗战营垒内的奸细分子》:“你们都是中国人, 中华儿女,应该为中国尽忠,应该为祖国、为父母之邦尽忠。”

国语词典:

祖国,己身所属之国。

成语解释

指祖国。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续范亭《警告中国抗战营垒内的奸细分子》:“中华儿女,应该为中国尽忠,应该为祖国、为父母之邦尽忠。”

父母之国、父母国

父母之邦偏正式;作宾语;指祖国。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

父母之邦

父母之邦 fù mǔ zhī bāng 指祖国。 《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字义分解


读音:fù,fǔ[ fù ]

1. 爸爸,母亲的丈夫:父母。父辈。父子。父兄。

2. 对男性长辈的称呼:父老(一国或一乡的长者,亦指古代乡里中管理公共事物的人)。伯父。舅父。

读音:mǔ

母mǔ(1)(名)母亲:~女|老~。(2)(名)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祖~|伯~|姑~|姨~。(3)(形)(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的):~鸡|~牛。(4)(形)(~儿)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5)(名)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工作~机|失败乃成功之~。(6)(Mǔ)姓。 

读音:zhī[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bāng

邦bāng(名)国:~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