鼙鼓


拼音:pí gǔ

注音:ㄆ一ˊ ㄍㄨˇ

结构:鼙(上下结构)鼓(左右结构)

造句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下归元。

永别了,长嘶的骏马、锐厉的号角、惊魂的鼙鼓、刺耳的横笛、庄严的大旗和一切战阵上的威仪!

鼙鼓揭天来,金戈铁马东征西讨,换得半生烟云一枕风霜,弹指话沉浮,书在,剑在,侠在,尚可中道击水。

鼙鼓声声,夜雨淋林,李隆基的深情,安禄山的壮志,是否拥有钧天之能,便可以乘风破浪济沧海?

三军齐整,陈势以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乍听得鼙鼓齐鸣,杀声四起,清军开始大举攻城。

鼙鼓的声音从来都不代表和平。

有个典故叫‘渔阳鼓动’,语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说的是安禄山造反。

解释


词语解释:

古代军中使用的战鼓:~喧天。

引证解释:

⒈ 小鼓和大鼓。古代军所用;古代乐队也用。

引《周礼·春官·锺师》:“掌鼙鼓縵乐。”
《吕氏春秋·古乐》:“有倕作为鼙鼓鐘磬。”
《六韬·兵徵》:“金鐸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
《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晋陆机《演连珠》之三六:“臣闻柷敔希声,以谐金石之和;鼙鼓疏击,以节繁絃之契。”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清王韬《瀛壖杂志》:“拔发骑龙望斾旌,经年鼙鼓未休兵。”
陈毅《寄耿星同志》诗:“黑非独立惊鼙鼓,数行韵语报平安。”

国语词典:

古代军中使用的战鼓。宋.王清惠〈满江红.太液芙蓉〉词:「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后借以指战事。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网络解释:

鼙鼓

鼙鼓,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pí gǔ, 是中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古代乐队也用。如:《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字义分解


读音:pí

鼙pí(名)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小鼓。~鼓。

读音:gǔ

鼓gǔ(1)(名)(~儿)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铜~|手~|大~|花~。(2)(名)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3)(动)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4)(动)用风箱等扇(风):~风。(5)(动)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足干劲。(6)(动)凸起;涨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口袋装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