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ì lǐ
注音:一ˋ ㄌ一ˇ
结构:义(独体结构)理(左右结构)
造句
进而言之,于丹讲《论语》是一种“大众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不是那些专业人士的高深义理和高头讲章。
是一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学习和行动的实验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尽避这一理论不曾也不打算动摇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根基,但它将自由主义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暴露无遗,部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的不满情绪。
晚近,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引起学界的积极响应。
其一,吾将为闯王兄修书一封给吴三桂,陈述义理及利害得失,同时可以善待吴三桂在京家人。
没有高深的人道主义理论说辞,也不一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豁达超然。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而思想建设的基础就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诗歌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对佛禅义理的吸取和借鉴,也丰富了诗的审美趣旨。
解释
义理yìlǐ
(1)[.好工具]言辞、文章的含义和观点
例以义理咨访。——清·刘开《问说》英argumentation⒈ 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
引《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
《魏书·崔浩传》:“作者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
⒉ 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引《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序》:“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⒊ 称宋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引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有急求义理復不得,於閒暇有时得。”
《二程遗书》卷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⒋ 文辞的思想内容。
引晋葛洪《抱朴子·钧世》:“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於差美。方之於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
⒌ 犹道理。
引宋苏轼《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
《水浒传》第三六回:“赵家那廝是个刁徒,如今暴得做个都头,知道甚么义理?”
郭沫若《鸡之归去来》:“那H老板娘是讲义理的人。”
微言大义之理。
如:「清末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相互为用。」
字义分解
义yì(1)(名)正义:道~|大~灭亲|~不容辞。(2)(名)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演|~士。(3)(名)情谊:情~。(4)(名)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弟|~父。(5)(名)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6)(名)姓。义yì(名)意义;意思:字~|本~。
理读音:lǐ理lǐ(1)本义:治玉。(2)(名)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3)(名)道理;事理。(4)(名)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5)(名)管理;办理。(6)(动)整理;使整齐:~发|~一~书籍。(7)(动)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路上碰见了;谁也没~谁|置之不~。(8)(L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