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í èr
注音:一ˊ ㄦˋ
结构:疑(左右结构)贰(半包围结构)
解释
⒈ 亦作“疑二”。因猜忌而生异心。
引汉刘向《上<於陵子>序》:“仲子遁上遁民,舍车而徒,礪志洁身,亡有疑二者哉。”
《三国志·吴志·朱绩传》:“孙綝秉政,大臣疑贰。”
《晋书·文帝纪》:“初, 诞(诸葛诞 )、 钦(文钦 )内不相协,及至穷蹙,转相疑贰。”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北虏分兵助昊,则可牵其南寇之力;若不助昊,则二国有隙,自相疑贰,此亦伐交之策也。”
清戴名世《<戴氏宗谱>序》:“骨肉之恩薄,涣然无所统纪,往往疑贰猜阻,见於父子兄弟之间。”
⒉ 指猜忌离心。
引《晋书·孙盛传》:“时丞相王导执政, 亮(庾亮 )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其间, 导亮颇怀疑贰。”
宋李觏《寄祖秘丞》诗:“自此习往还,中心蔑疑贰。”
《元史·泰定帝纪一》:“辽王脱脱,乘国有隙,诛屠骨肉,其恶已彰,恐怀疑贰。”
⒊ 疑惑不定。
引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心下犹疑贰,道:‘普天之下行来,不曾见这区寺。’”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如普式庚於晚出诸作,恒自谓少年眷爱自繇之梦,已背之而出,又谓前路已不见仪的之存,而密克威支则仪的如是,决无疑贰也。”
因猜忌疑惑而生异心。
字义分解
1. 不信,猜度(duó):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
2.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
贰读音:èr贰èr(1)(数)“二”的大写。(2)(动)变节、背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