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


拼音:cóng shū

词性:名词

注音:ㄘㄨㄥˊ ㄕㄨ

结构:丛(上下结构)书(独体结构)

造句

本丛书既有重要的史学研究参考价值,又有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时鲁迅编印的《乌合丛书》和《未名丛刊》原本是有李小峰的北新书局出版的,但由于时人不喜译著,于是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受到了“特别冷落”。

希望本套丛书能够一定程度地驱散这种迷雾,增进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意识,其实它与欧洲历史一样的异彩纷呈、妙趣横生,当然,它也充满暴力。

据不完全统计,广雅书局在此期间共刻书两百一十五种,其中包括《钦定全唐文》一千卷、翻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四十八种等巨著,其规模极为宏大。

本丛书还会在每个级别中,通过展现独立完整、有趣的故事,提出建立读写能力的重要性。

今年的丛书名为“中国新的增长和发展模式”。

乾隆时制定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并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活字印刷发展、普及的一个标志。

这套丛书纵横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涵盖中西,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以其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而要言不繁。

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总共有一百二十多种,“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陈文丁画”丛书包括《百喻图》、《唐诗图》、《世相图》、《竹枝图》四种五册,今年四月底出齐。

解释


词语解释:

丛书cóngshū

(1) 由很多书汇编成集[.好工具]的一套书

例知识青年自学丛书英collection

引证解释:

⒈ 聚集书籍。

引唐韩愈《剥啄行》:“门以两版,丛书於閒。”

⒉ 中国最早的诗文集内“杂著”的别称。

引唐陆龟蒙《<丛书>序》:“丛书者,丛脞之书也。丛脞犹细碎也,细而不遗大,可知其所容矣……歌、诗、颂、赋、铭、记、传、序,往往杂发,不类不次,混而载之,得称为‘丛书’。”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丛书》:“古无辑録,各家著述为丛书者, 唐陆氏龟蒙有《笠泽丛书》。‘丛书’二字,始见於此,然仍诗文专集也。”

⒊ 根据一定目的和使用对象,选择若干种书编为一套,在一个总名称下刊印。有综合性的,也有专科性或专题性的。 中国编丛书,始自宋代,盛于明清。自元明至近代,所刻近三千种。

引清叶名沣《桥西杂记·丛书》:“宋温陵曾慥,集《穆天子传》以下二百五十种为《类説》,是则后世丛书所由昉。”
缪荃孙《校刻〈儒学警悟七集〉序》:“唐以来有类书, 宋以来有丛书, 朱氏《紺珠》、 曾氏《类説》,已汇数十种而刻之,然皆删节不全,至取各书之全者,并序跋不遗,前人以左圭《百川学海》为丛书之祖,顾《学海》刻於咸淳癸酉,先七十餘年已有《儒学警悟》一书, 俞鼎孙、俞经编,计七集四十卷。”
《〈中国丛书综录〉前言》:“我们编纂这部《综录》……集合北京图书馆等四十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这些图书馆又是在解放后经过大力充实的。因此所收的丛书有2797种,而‘新学’和‘佛学’的丛书,还不计在内。”
现代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文章或著作汇编成套出版,亦称丛书。 柳亚子《怀念阿英先生》:“太阳社好象是出版月刊和丛书的,主要的人物是蒋光慈和钱杏邨先生。”
巴金《靳以逝世二十周年》:“他写文章,编刊物;我也写文章,编丛书。”

国语词典:

汇刊群书而成的套书。如百部丛书、百逸丛书。

网络解释:

丛书

丛书,是指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字义分解


读音:cóng

丛cóng(1)(动)聚集:林木~生。(2)(名)泛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东西:草~。(3)姓。

读音:shū

书shū(1)本义:(动)写字;记录;书写:(动)写字;记录;书写(2)(名)字体:隶~。(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4)(名)书信:家~。(5)(名)文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