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ē gān
注音:ㄐ一ㄝ ㄍㄢ
结构:揭(左右结构)竿(上下结构)
造句
但是,如果你们试图做那样的事情,枪支生产者和全国枪支协会将会揭竿而起。
中国的农民革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那些揭竿而起的英雄们无不抱恨终天。
及尚首揭竿,向之吊祭,侯封所及,誓死固辞,此特矫情干誉之为,有识者固已齿冷矣。
面对孔的暴行,温布省人民揭竿而起。
在清末年间,由于内外交迫,民不聊生,导致中华儿女揭竿而起,为民请命。
明末从天启年间陕西澄城的农民揭竿而起开始,统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便连年不断,战火一直延续到清初的几十年,兵连祸结,硝烟覆盖数十省。
同月,河北威胜州,沁源县猎户田虎率领群众,揭竿而起,几乎一夜之间就占领了五州五十六县,独占一方,称为晋王,公然宣布与大宋皇帝势不两立。
中国数千年君统,所以屡经衰乱灭绝者,其厉阶有十,而外夷抅衅、流贼揭竿两者不与焉。
木贼不念天子简拔之恩,妖言惑众,欺迷州郡良子,裹胁边民揭竿。
一个人要承受多少痛苦、不公、背叛、伤害,才会被逼到揭竿而起的地步呢?里昂·尤里斯。
解释
举竿;持竿。
特指(.好工具)武装暴动。
竖立旗竿。
⒈ 举竿;持竿。
引《庄子·庚桑楚》:“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
成玄英疏:“似儋揭竿木,寻求大海,欲测深底,其可得乎!”
汉贾谊《过秦论上》:“﹝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⒉ 特指武装暴动。
引《旧唐书·柳璨传论》:“李氏之失驭也……狐鸣鴟啸,瓦解土崩。带河礪岳之门,寂无琨逖 ;奋挺揭竿之类,唯効敦玄。”
清昭槤《啸亭杂录·杨诚斋军门》:“公尝入陛见,其署篆者暴虐,激变营兵,乱军蒲大芳揭竿而起。”
陈毅《满江红·黄金海岸》词:“独立非洲西北始,揭竿而起相踵接。”
⒊ 竖立旗竿。
引《野获编·科场·旗竿》引明王世贞《觚不觚录》:“士子乡会试得雋,郡县始揭竿於门,悬捷旗。”
竖竿、举竿。
字义分解
1. 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揭锅。揭幕。
2. 使隐瞒的事物显露:揭露。揭发。揭底。揭穿。揭短。揭晓。
3. 高举:揭竿而起。
4. 标示:揭橥(zhū)(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揭示。
5. 扛,持。
6. 姓。
竿读音:gān竿gān(名)(~子)竹竿;截取竹子的主干而成。